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洛宁县龙王庙金矿是熊耳山银金多金属成矿带新发现的金矿床.对龙王庙金矿地质特征、物探异常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时期进行分析.该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期,矿床类型属基于A型俯冲建立的CMF模式下的造山型热液矿床.矿床的产出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矿区物探异常显示该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验证钻孔证实M1异常为K1矿体在深部的矿化信息显示.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重要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体作用及其来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中生代是华北地台金矿床的最重要成矿时期,该时期的金矿床与煌斑岩和花岗岩类密切伴生。煌斑岩以富金和富LILE为特征,而花岗岩的金含量则甚低;金矿床的铅、氢、氧和硫同位素组成高度分散,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金矿床中的蚀变时间上从早到晚的演化和空间上从下到上的分带为:由气化-高温(300℃-450℃)阶段的钾长石化,经(高-)中温(200℃-320℃)阶段的黄铁绢英岩化和绢英岩化,变为中-低温(220℃-150℃)阶段的硅化。金在钾交代阶段活化转移,而在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开始沉淀成矿。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以及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生代时期的强烈碰撞、挤压和俯冲造成了华北地台金矿床形成的有利构造环境。俯冲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去气、去碱、去硅和去LILE(包括金)等作用,可形成含金成矿流体。在 俯冲板块进入地幔后,含金流体和分熔产物一起上升并交代地幔楔,形成能够产生富金粕斑岩浆的富集地幔。同时,仰冲板块中的褶皱、变质、花岗岩 的形成、火山作用、煌斑岩侵入、 水/岩反应,以及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和交换作用,促进了金在有利环境中聚集成矿。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金在俯冲带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叠接俯冲带南部近华北板块一侧,矿体主要以透镜状、脉状产于侏罗系钙碱性中酸性火山-次火山杂岩体中,其产出严格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赋矿岩体主要为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金矿物主要以细微粒状产于石英细-网脉中,其次以浸染状产于蚀变岩石中,全岩矿化.对矿区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温度和盐度均较低,为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长其对华北地台金矿的研究,发现一系列有意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得出许多重要结论,如:1.华北地台是由许多地体拼贴而成,如华熊,嵩箕,鲁西,胶北,胶南和黄海地体等;2.基底地层年代学是确定地体类型的重要基础。O-型地体是具有太古代绿岩带和早元古绿岩带;C-型地体祗具有太古代绿岩带,前者有利于金矿的形成;3.中生代华北地台构造环境是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决定因素。这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和初始欧亚板块  相似文献   

5.
与碱性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矿床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位于澳大利亚拉克兰造山带东带内的与碱性岩有关的卡迪亚里奇韦斑岩型铜金矿床为例,通过研究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出该矿床的成矿岩体为富碱富钾的钾玄质中性侵入岩,矿床矿化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钾化蚀变发育且与主矿化期的关系密切。对比认为该矿床在构造背景、矿化蚀变、成矿元素、矿化类型等方面与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有显著差别。通过区域对比,总结该类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认为该类铜、金矿床在我国东部地区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
华东南铀成矿省位于华南新构造区,是中国铀矿资源最为集中的成矿省,位于东经110°~120°,北纬24°~30°区域,呈带状集中分布在赣杭、桃山-诸广、武夷山3个铀成矿带,铀成矿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结合前人成果,收集了该区域典型矿床近10年同位素测年不同方法获得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通过对华东南铀成矿省的地质背景及主要铀矿床成岩-成矿时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成矿主要受华南大陆与华北板块完成拼合的印支运动,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燕山运动影响。3个铀成矿带主要成矿期较为一致,分别是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花岗岩岩体成岩集中在130~160 Ma,成矿作用在47~145 Ma都有分布。成岩-成矿二者在物质来源、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为不同岩浆-流体成矿体系的产物。同时认为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测年方法、样品的不同导致同位素年代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岩矿时差的准确测算。目前对成岩物质、成矿物质的精确测试和分析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7.
辽宁南部花岗质岩石分布广泛,尤其以印支期侵入岩占主导地位.已发现的金矿床6处,矿点及矿化点130余处,且多分布在大陆内部活动构造岩浆岩带内.该文通过野外观察与资料整理,对辽宁南部印支期岩体及金矿形成的时代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花岗质岩体与金矿的空间分布关系、岩石类型特点、微量元素特征及其金丰度含量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论述.提出了印支中期二长花岗岩类与金矿成矿密切相关,金矿的成矿与花岗质岩石的钾质交代作用有着明显的成因联系.解决了辽宁南部寻找金矿床的重要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8.
大港探区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成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港探区中生代残留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原型盆地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坳陷型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断坳共存盆地及晚白垩世热坳陷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方向为NE-NNE向,分布范围有限,且沉积厚度较小,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受伊泽奈崎板块斜向俯冲和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所致的挤压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方芳 《河南科学》2019,37(9):1503-1511
南沟金(萤石)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东的东段,马超营区域性脆韧性断层的北侧.成矿受太古界太华群地层、基底背斜构造和断层(环形构造近EW向及NW向断裂构造)及燕山期晚期岩浆侵入活动作用等三重地质要素的控制.成矿物质来源多样,如燕山期晚期花岗岩体、太古界太华群地层.金矿石铅、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地壳深部或上地幔.该矿床大地构造成矿环境、赋矿围岩特征、控矿构造及岩浆岩条件等矿化特征均与造山型金矿相似,成矿作用多样(火山喷流沉积、变质作用改造,岩浆热液作用交代等),矿床成因为叠生复合造山型金(萤石)矿.  相似文献   

10.
新疆富蕴县阿克塔斯金矿找矿靶区主要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5):1007-1013
阿克塔斯找矿靶区位于重要的额尔齐斯Cu-Ni-Mo-Au-Fe成矿带中。区域内主要分布有斜长花岗岩、二长岩,石炭统南明水组为区域上主要的赋矿地层。靶区内的铜金矿化主要分布在斜长花岗斑岩与千枚岩的接触带中。工作成果显示该找矿靶区存在明显的物探激电和磁法异常,物探异常区与化探异常位置套合较好,地表槽探与钻孔中见有明显金铜矿化。综合分析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特征,认为该靶区斜长花岗岩脉是本区金铜矿化的成矿母岩,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找矿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11.
在阿尔丹-斯坦洛沃依地盾的西伯利亚地台西南部地区划分出四个金矿带:(1)Ket-Kep带(主要由矽卡岩型、石英脉和网脉型、碳酸岩中的伊利石-褐铁矿型以及伊利石-绢云母交代型矿床或矿点构成);(2)Ulkan带(伊利石-云母交代型和石英脉型);(3)Dzhugdzhur带(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4)Dzhugdyr带(石英-硫化物脉型).含矿矽卡岩成矿时代为中生代,而与石英和石英-硫化物脉型有关的矿化形成于晚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大多数中生代的金矿化都与岩浆作用有关.含金岩石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成矿过程主要发生在Dzhugdzhur带的矽卡岩(500~715℃)和Ket-Kep带的热液交代型岩石(510~530℃)中,这些岩石的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的水溶液盐度高达40% NaCl当量,其子矿物主要为Na,K,Ca的氯化物,并以存在CO2为特征.Ket-Kep带内高温(高达465℃)和中温条件形成的石英脉和网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盐度达32% NaCl当量,包裹体中有时含低密度的CO2.Dzhugdzhur带中的含金石英脉形成于225~230℃,为低盐度成矿溶液(1%~2% NaCl当量).Dzhugdyr带中含金石英-硫化物脉的成矿温度为260~390℃,成矿溶液为低盐度(1.5%~7.5% NaCl当量)KCl水溶液.Ulkan带石英脉的成矿流体中含K-Na氯化物物种,所测定的盐度值为2%~10% NaCl当量,成矿温度在220~280℃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较新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而导致古地台构造岩浆活化,在巨厚的前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排山楼金矿床~(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r-Ar同位素测年法对辽宁排山楼金矿床矿化阶段形成的钾长石和似斑状花岗岩中的钾长石进行了测试,获得矿化阶段形成钾长石40Ar-39Ar坪年龄为(116.69±1.15)Ma,等时线年龄为(116.97±1.39)Ma,以及似斑状花岗岩中原生钾长石40Ar-39Ar坪年龄为(126.71±2.03)Ma,等时线年龄为(124.00±4.32)Ma的数据.前者代表了该矿床的形成年龄,即该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后者表明金矿化不早于(126.71±2.03)Ma.这一成矿年龄与华北陆块北缘大部分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一致,表明华北陆块北缘绝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体制发生转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敖汉复向斜内陆续发现了数十个金多金属和萤石矿床,找矿成果显示了地槽-地台边缘向地槽延伸部分比向地台延伸部分更具成矿潜力,打破了以往靠华北地台一侧矿床(点)相对密集分布的格局。通过对该区域内岩浆活动、构造展布、蚀变分带组合和大量不同类型多金属矿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归纳和总结该地区的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表明,矿床集中分布于三条平行展布的北东向隆起区边缘,受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边缘相和外接触带控制,且同一成矿单元中,矿床的容矿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以花岗斑岩为中心,自内向外由高温→中温→低温金属矿物,形成了相应的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构成一套完整的多金属成矿体系。萤石成矿作用晚于金属矿,矿体严格受NNE构造控制,与金属矿床异区分布、独立存在。最后,通过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的综合研究,对研究区内的多金属和萤石成矿进行了远景预测。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处在3个I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即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金矿分布率极广泛,安徽已知金矿床共100余处,按照成矿构造地质不同,安徽境内金矿主要分布在皖北蚌埠、大别山、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古陆东段等金成矿区带。本文以长江中下游金矿带为例分析安徽省金矿成矿的地质情况、矿床类型及找矿远景区划。  相似文献   

16.
程主华  孙新春 《甘肃科技》2012,28(1):39-42,61
甘肃大口子北西金矿位于马鬃山镇东南,通过对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大口子北西金矿床受构造和侵入岩两大因素的控制.华力西中期的闪长岩是成矿的物源条件,华力西晚期的花岗岩使得围岩再次活化,有用组分逐渐汇聚形成含金石英脉;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化带及矿体的分布,断裂构成部分矿体的赋矿空间,华力西中、晚期的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在提供热液和物源的同时,提供了充分的热动力条件.为此,进一步总结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及控矿因素,认为该矿床是与石英脉关系密切的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基性岩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而针对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年龄一直缺乏年代学证据。测得黔西南贞丰水银洞基性岩锆石U-Pb年龄为218±3.2 Ma,与前人对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年龄的测定一致,说明该区金矿化与基性岩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该年龄对应印支晚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印支期成矿的动力学模型:古特提斯洋封闭导致印支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强大的区域构造事件为矿化提供了动力,形成了贞丰地区218±3.2 Ma的基性岩。另外该地区可能存在一些埋藏的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这些入侵的岩体可作为热源,驱动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的流体浸出成矿元素,形成了贞丰水银洞地区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卡林型金矿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娟 《科技信息》2009,(32):125-125,128
本文总结了卡林型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基本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等几个方面。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和西北缘,形成滇黔桂、陕甘川、西南秦岭和湘中四个矿集区。卡林型金矿床中金主要为显微-次显微粒级,主要的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国内外卡林型金矿床中,成矿元素的组合特征以低温元素组合汞-锑-砷-金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9.
杨光治  顾尚义 《贵州科学》2013,31(3):73-79,82
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江南造山带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金矿床,关于这些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前人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得出的结果也出现了差异,部分结果甚至与地质事实不相符合,因此长期以来江南造山带上的金矿床成矿年龄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分析了争议的存在是由于对地质事实的认识不够以及测年手段的局限性或者不合理所致。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内侵入岩主要分布于麻扎构造混杂岩带北部,其产状严格受康西瓦结合带控制,岩性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16.48±0.62)Ma,为早中生代印支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REE含量为(113.9~191.55)×10~(-6),LREE含量为(104.96~172.09)×10~(-6),HREE含量为(8.94~19.4)×10~(-6)。轻稀土元素较为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较弱的负铕异常。岩石相对富集Rb、Ba、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和HREE等高场强元素。晚三叠侵入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准铝-过铝质花岗岩S型和I型花岗岩;源区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并有部分幔源物质的参与。结合锆石定年结果及岩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晚三叠世西昆仑地区已进入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区内侵入岩是在岩石圈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