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龙门山前缘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鞍塘组在龙门山前缘多次出露和钻遇,由于其岩性的差别较大,对其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四川盆地西北部多个剖面的测量和龙深1井的分析,结合古构造背景和薄片观察,对川西卡尼期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将龙门山前缘马鞍塘期(卡尼期)沉积从北向南主要分为三个区:马鞍塘车站沉积区、汉旺-佛爷洞礁滩沉积区、龙深1井饥饿沉积区.结合当时构造背景,认为马鞍塘期沉积地层主要受到龙门山早期断层带控制.该断层带为正断层性质,但同时也具有走滑特征.由于断层间的互相作用,在龙门山后山带形成"龙门山岛链",在龙门山前缘形成川西北马鞍塘组的三个具不同特征的沉积区.  相似文献   

2.
该文描述的菊石采自川西北龙门山地区的马鞍塘上三叠统马鞍塘组、黄莲桥剖面上三叠统汉旺组及汉旺青岩沟剖面的汉旺组。文中描述的菊石有4属7种,其中新种5个,它们是Protrachyceras acanthus sp.nov.,Protrachyceras deprati (Mansuy),protrachyceras aberrans sp. nov.,Pro-trachyceras tongkouensis sp.nov.,Trachyceras acanthus sp.nov.,Anatomites tongkouensis sp.nov.,Discotropites plinii (Mojs.)。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九个瓣鳃化石新属、种、亚种,均是近年来采自江油马鞍塘地区晚三迭世早期地层内。这些化石分布于我们所实测的马鞍塘剖面的8层、12层、24层内(见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我院三迭纪科研组在测制川西北上三迭统剖面时,于江油县马鞍塘、安县濉水、绵竹县汉旺等处采得一些苔藓虫化石。这是我国继西藏珠穆朗玛峰报导之后,又一处发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地区为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江油县马鞍塘、黄莲桥、安县濉水及绵竹汉旺一带(图1)。主要讨论晚三迭世早期卡尼克期地层的沉积相及其与藻和其它生物群的关系。岩相划分由王正瑛所作,利用了78年我院岩石教研室部分教师及本人带毕业实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川西北绵竹汉旺剖面上三叠统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以马鞍塘组鲕粒灰岩与小塘子组钙质岩屑石英细砂岩的岩性突变为特征,风化壳层中含透镜状褐色铁质层、黑色炭质层,鲕粒灰岩顶部见凹凸不平的淋滤侵蚀界面,侵蚀界面之上充填泥岩、粉砂岩角砾。结合构造活动背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该区相对海平面变化资料,认为晚三叠世卡尼末期到诺利早期为龙门山北段岩性变化(鲕粒灰岩到陆源碎屑岩)和局部构造隆升的关键时期。晚三叠世也是气候较为复杂多变的时期。通过对沉积剖面岩性分析,认为晚三叠世早、中期经历了由干旱—潮湿—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与超级季风背景下全球气候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川西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硅质海绵生物礁沿龙门山带出露,前人已对其岩性、化石、分布及控制因素作了一定研究。将出露礁体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与欧洲硅质海绵礁对比,进一步结合全球海绵—珊瑚礁的演化特征和川西地震剖面中似礁的丘形隆起现象,认为川西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发育硅质海绵—珊瑚礁系列,其中硅质海绵礁发育在较深水环境,现今部分被后期龙门山冲断带推覆至地表;含珊瑚的礁体发育在相对浅水、高能环境,现今位于川西凹陷中;硅质海绵礁的展布范围受北面秦岭古陆的碎屑物注入影响,沿龙门山方向向北逐渐变小;高能礁体发育在川西拗陷至川中古隆起的过渡带上,远离北面物源。对于揭示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到碎屑岩的转变过程及马鞍塘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气源追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天然气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追踪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不含H2S,属于典型的煤成气.其中川西坳陷整体表现为须二天然气以自生自储为主,不排除下部小塘子组和马鞍塘组源岩对其有一定贡献.须四上亚段天然气也以自生自储为主,在有断达深部的断裂发育地区可能有下部(如须二)天然气窜层运移至该层,须四下亚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三段.须五段天然气则主要为自生自储为主.  相似文献   

9.
人类驯服马之后,随着马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鞍就应时代要求而产生。马鞍成为人们生活、征战、狩猎、竞赛等必不可少的马上用具。通过对马鞍考古资料、文献的发掘与记载,梳理了中国古代马鞍的发展历程,经过初级阶段、转变阶段和发展阶段,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马鞍。  相似文献   

10.
川西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在近期钻探中呈现出良好油气显示。为了探究其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有机地化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恢复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该类型气藏具备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2套烃源层系,油气源充足;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次生孔洞发育,储集性能良好;气藏生储盖组合为: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烃源岩+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匹配关系好,保存条件佳;油气在运聚过程中受印支古隆起构造带及雷顶不整合面双重控制,气藏圈闭类型为构造-地层复合型圈闭;气藏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孔隙建造期、晚三叠世中晚期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隆起构造带形成期、燕山期古隆起构造带继承发育-油气大规模聚集期、喜马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期4个重要阶段。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剖面实测、黄铁矿粒径分析、页岩有机碳同位素、锶同位素、黏土矿物种类和含量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的测定,综合研究四川盆地马鞍塘组上部黑色页岩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页岩段草莓状黄铁矿直径4μm、U/Th≥0. 75共同揭示其沉积于贫氧—缺氧水体中。化学蚀变指数CIA集中在80~90,层位中部w(87Sr)/w(86Sr)具有最小值0. 707 550,I/S突然增大,均表明源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板块构造活跃,气候湿热,降雨量激增。有机碳同位素的突然负漂移(最大2‰),表征火山活动造成的大气圈有大量轻碳注入。该套黑色页岩是龙门山前陆盆地发育的早期沉积记录,具有全球一致性的前陆盆地地层沉积建造模式,其形成机制主要受控于前陆盆地导致的构造挠曲沉降,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全球性的卡尼期洪水事件CPE这一气候扰动事件。东特提斯域边缘(松潘甘孜海盆)上升洋流、超级季风气候和降雨增加导致的陆源营养物质注入,促进了盆内水体表面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水体的分层缺氧条件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有机地化数据表明黑色页岩生烃潜量大。马鞍塘组黑色页岩是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的潜力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12.
从建立马鞍型曲线的数学模型出发 ,以要求合成进给速度均匀为条件 ,提出了一种形成马鞍型曲线的恒速控制法 ,介绍了在实时控制中的控制算法和实现方法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类锂O^+5的三激发态能级结构,电子间的关联效应以及自离子宽度。方法 用马鞍点复数转动方法计算O^+5的波函数和马鞍点能量,采用多通道耦合和分通道求和两种方法计算俄歇宽度和位移。  相似文献   

14.
根据渐江南麂以南海区大面本底调查和上马鞍人工鱼礁试验区投礁前一年四季基础调查资料分析研究,确认渐江南部海域可以进行人工鱼礁建设。同时重点论述了上马鞍人工鱼礁试验区的自然条件,认为可以增殖石斑鱼等名贵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地区印支期正断层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关口断裂两盘沉积对比分析,认为关口断裂在印支早期业已生成,断裂性质属正断层;受印支运动正断层的控制,研究区岩相古地理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具有东西分异的特点;以龙门山山前断裂为界,岩相古地理格局的东西部差异性明显,沉积水体在川西地区较浅,而在龙门山地区较深.中三叠统天井山组亦发育于此张性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北东-南西向碳酸盐台槽内,沉积水体较深;晚三叠世马鞍塘期,龙门山地区继承性存在的一系列正断层发育,使得古地势西低东高.  相似文献   

16.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发育大套优质烃源岩.通过一系列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其各个层段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研究对比,认为该区须家河组烃源岩除小塘子-马鞍塘组和须三、须五段主要的烃源岩段较为发育外,须二、须四段也发育相对较好的烃源岩,这些储层段中发育的烃源岩构成了成藏子系统发育的基础;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部分为Ⅱ,型,有机质成熟度高,且随深度增大各项反映成熟度的指标值均逐渐增大;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的平面分布除丰谷地区须三段相对最高外,其他层段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吴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4):3287-3289
针对目前法兰接管裙边的马鞍曲面加工方法进行研究。在对马鞍曲面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加工方案。使现存的加工方法不能实现最佳切削速度有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基塘变化特征及其空间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被认为是典型的生态农业用地类型之一.本文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6年3期Landsat TM遥感解译数据中的基塘信息,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基塘的变化规律,划分了基塘变化的空间类型.研究表明:1990 ~2006年,珠江三角洲基塘面积持续增加,由1990年的198 729.00hm2增至2006年的318 227.71 hm2,增长了60.13%;传统基塘区基塘面积减少,珠江三角洲中部基塘面积快速增加;转出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为主,转入类型以耕地为主;根据基塘的综合扩展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分成强扩展型、弱扩展型、相对稳定型和萎缩型4种.  相似文献   

19.
尖塘鳢属鱼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分子系统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尖塘鳢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笔者通过PCR法得到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和尖头塘鳢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569bp),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平头沙塘鳢、溪鳢及刺盖塘鳢的16SrRNA基因部分同源序列,分析了6种塘鳢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运用MAGA4.0软件分析可知,塘鳢鱼类6个种之间存在142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7个,转换/颠换之比为1.6,表明塘鳢科鱼类16SrRNA基因序列转换/颠换未达饱和;6种塘鳢科鱼类之间的序列差异在0.054~0.147之间,其中平头沙塘鳢和刺盖塘鳢的序列差异最大(0.147),线纹尖塘鳢与云斑尖塘鳢的序列差异最小(0.054),且种间序列差异不大.通过NJ,ME,MP系统树的建立,表明线纹尖塘鳢与云斑尖塘鳢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尖塘鳢属与塘鳢属鱼类的同源性不高,验证了传统分类学把尖塘鳢独立成属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川西北汉旺地区卡尼期鲕粒灰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马鞍塘组下部的鲕粒灰岩的沉积相及沉积时的古气候、古盐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绵竹县汉旺观音崖剖面开展野外调查和室内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共发育3套鲕粒灰岩,主要沉积于碳酸盐缓坡,由下到上鲕粒以复鲕、同心鲕、放射同心鲕、脑状鲕呈现,展示鲕粒沉积时海水能量降低、水体逐渐加深的趋势;上部灰岩中脑状鲕与同心鲕共存且同心鲕具双峰态粒度分布,显示鲕粒沉积时受到风暴作用影响。碳、氧同位素测试显示,鲕粒灰岩沉积时的古温度大体在24~35℃,Z 值在127~131,表明在卡尼期早期,川西北地区以蒸发量较高的低纬度地区干热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