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托罗斯教受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300年前人类犯了两个历史性错误,将人文与科学方开发展,两者分割越深,人类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就越弱。可能要花100年才能纠正这个错误。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人文是是人类实现文明高度发展的两翼,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实现崛起的动力。本文从人文与科学的概念出发,对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关注了科学与人文如何实现统一,指出人类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既要追求"真",又要探究"善"。  相似文献   

3.
 “哲人石丛书”讲述近100年间发生的重大科学事件,以及活跃在这些重大事件中的科学家;在深厚的人文背景中,寻觅科学思想的源头,诠释科学对人类的意义,探究科学家的内心世界,追踪他们的智慧与迷茫。许多精神世界的瑰宝,以不同的方式隐身“哲人石丛书”,蕴涵着人类思考未来的珍贵启迪。悉心阅读本丛书,有助于更好理解科学,理解这个科学无所不在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翼都起源于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前者、后者分别产生于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人与人关系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实践分门别类的分化,引起了科学与人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一柄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综合化趋势使科学与人文两大文化相互复归: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将通过系统的纽带复归于人文精神,不断进化着的人文文化也必将复归于以客观因果规律为基础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阐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与作用.科学是“求真”,“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抽象形式反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务实”,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可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工艺过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理”;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谛”,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亟需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理想.科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性活动.科学的理性包含着批判、怀疑、创新的精神:理性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人类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全面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科技为人文提供依据,人文为科技确定目标.科普的社会责任是:“解读自然的奥秘;探究人生之真谛”.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双翼,二者的不平衡将使社会无法平稳行进。科学工作者应警惕对人文文化的霸权主义,宽容地理解科学文人对科学负面影响的批评。人文工作者则要警惕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妄自尊大,去除狭隘的偏执态度。使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和谐发展,走向汇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蕾 《科技信息》2009,(15):134-13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和人文诸多学科综合化的时代新潮。学科的融合强烈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同时具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科学为基,人文为本,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科学和人文素养”理应交融。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部分,人类社会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道路,高师无机化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和人文素养”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与建设方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一步向多元化、整体化、理性化方向发展。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的人文地理学,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本文结合国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指出新时期的人文地理学将朝着综合化、社会化、应用化方向发展。结合中国实际,作者指出,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应加强理论研究、强化薄弱分支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白雪涛 《甘肃科技》2010,26(1):111-114,55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之争是生命伦理学的热点与重点。分析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产生伦理争议的深层次原因,既有科学与人文背景原因,又有科学前提原因,通过分析,全面阐释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产生伦理争议的必然性,揭示当代生物科技与人文、与不同人群的文化冲突,也是科学与伦理冲突的必然表现。呼吁人们正确看待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绪远 《科技信息》2013,(4):100-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大重要领域。科学在带给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化的同时,它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接踵而至,如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使命。本文分析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思想趋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技导报(北京)》2009,(17):105-105
中国环境微生物领域大规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第12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11月27-30日在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会议口号是:发展环境微生物科学与技术,保障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3.
地理科学沟通了自然与人文的联系,是一门人文意识极强的科学.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强化地理知识传授功能,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导致地理知识的人文性严重地被遮蔽,严重影响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新课改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将人文精神的熏陶作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该文试从人文素养本身和时代的需要入手,论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地理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这里眺望21世纪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科学技术委负会的委托孔下,我国有17O名科学家参加了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其成果形成了一本专著《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渊源几乎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共久远,地球上的生物、大气和地圈也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不断发展变化,科学地认识、利用和改进自然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可以说,未来科学仍将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共生。科学始终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子系统。本书在融合科学发展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系统观,把科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研究在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5.
走出科学教育的现代迷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之争已历经上百年,在以知识为主导的新时代,科学教育倍爱世人的青睐。科学教育既是科学人才的产床,也是人性异化等扼杀人类文明、威胁人类生存的制造之所。科学教育必须走上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才能走出现代迷惘,并最终使科学真正带给人类以福祉而不是灾难。  相似文献   

16.
 人文情怀是一种人生境界选择,也是一种维系人类和谐的纽带。人文情怀能使科学的进步化为文明的进步,人文情怀引领的科学智慧才是人类向往的能力。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体现在治学、参与公共事务、哲人气质3 个方面,它呵护科学努力接近它的终极价值--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整体背景。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繁荣的同时,也越来越暴露出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的分析得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日益分离造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立及人文精神的缺失,使现代科技的发展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导引,以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灾难。  相似文献   

18.
人文地埋学Human Geography与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是地理科学的两大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这个“人类之家”的特殊星球表面所存在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具有两重性的缘故,古往今来,许多地理学家都在不同的领域中从事研究和探索,作出过不少可贵的贡献,但也不能不指出某些专业地理学者囿于学科的偏见,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夸大“自我部分”的作用,把这个正常的学科间的关系搞混乱了。  相似文献   

19.
摘要:“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对健康安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认知将更加深刻,对体育促进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认同将更加广泛。在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三大支柱的今天,把握体育人文交流内涵,认识体育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总结双边和多边交流机制中体育人文交流进展,分析新发展阶段体育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探讨新发展阶段深化体育人文交流的路径,对更好发挥体育的人文交流互鉴作用,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人文的历史性分野和阻隔,也致使人类文明产生了严重危机。专业化和学科化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作为专业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战略要地,理工科院校遭受到了严峻的人文追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人文融通,成为理工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