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地震使得建筑物倒塌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触目惊心.通过对汶川、玉树的震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考察,对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抗震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的确定对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害至关重要.影响防震缝宽度的因素包括地震、建筑物高度、设计裂度、建筑材料、地下水位等,考虑上述因素,作者给出了合理地确定防震缝宽度计算分式和适宜条件,为合理设计防震缝宽度,减小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的确定对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害至关重要.影响防震缝宽度的因素包括地震、建筑物高度、设计裂度、建筑材料、地下水位等,考虑上述因素,作者给出了合理地确定防震缝宽度计算分式和适宜条件,为合理设计防震缝宽度,减小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地震危险性的模糊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安全管理、抗震设计、抗震设备和应急设备等4个方面建立了建筑物地震危险性的评价体系,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对唐山某大型商场地震危险性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分别给出了一阶模糊评判、二阶模糊评判和评判等级标准,并指出评判阶数、评判等级、权重系数和评判矩阵的确定应综合各方面意见.结果表明,建筑物地震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可行.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确定了建筑物地震危险性评价因素中的薄弱环节,为建筑物抗震防灾性能优化设计及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据英《新科学家》1998年10月3日报道:美国印第安纳诺特里·戴姆大学的工程师宣称,他们利用细小的磁性颗粒可以防止建筑物或桥梁在地震或飓风时倒塌。这些磁性颗粒是减振的磁性缓冲装置的一部分。建筑师们把缓冲装置埋入建筑物中,用来吸收来自地震或飓风的能量,以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和防止建筑物在地震或飓风中倒塌。目前在建筑物中使用的防震缓冲方法是把橡胶一类的材料和弹性装置安装在建筑物下,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和地基隔离。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即建筑物的刚性总是一成不变,仍然不能防止巨大的外力的破坏。而现在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物震害是最主要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震害的有效预测是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出影响建筑物震害损失的7个主要因子,以汶川地震中40栋建筑物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输出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张爱平 《科技资讯》2010,(23):93-93
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带,同时地震对于建筑物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的影响极大,除了在新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注重抗震设计,同时还要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本文中简单以钢筋缓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为例,对一些常见的抗震加固方法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破坏力极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很大。但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存在很多困难的,只有通过对建筑物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  相似文献   

9.
邱雪莲 《广东科技》2012,21(19):22-23
通过电力设施受到地震灾害的破坏事件的类型和原因,讲述了国内外电力设施方面采取的两种抗震措施:①通过提高建筑物和设备本身结构强度的传统方法对地震进行"抗硬",虽然这种方法对过去抗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建筑物内部设施、仪器却遭到破坏;②隔震减震措施已经得到国内外建筑物采用和考验,它减少传递到隔震结构上部的地震能量,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减震技术的成熟运用对变电站抗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国内地震工程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在评审《多层偏心建筑平动扭转耦联地震效应计算方法和规范条文的研究》时,赞扬我校抗震研究组此项研究工作全面、成果丰硕、适应工程设计的急需,并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水平。地震震害表明,建筑物的偏心是地震作用下引起平动和扭转效应耦联而导致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因素,往往还是主要因素,在多层建筑物中尤为突出。评审委员会认为:“多层偏心建筑平动扭转耦联地震效应的研究是抗震设计中技术难度大且急待解决的重要科研课题之一,世界上各地震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抗震组提出的“剪力系数法物理概念明确,正确地反映了偏心建筑平动扭转耦联地震效应的特点,比国外通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发生了很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垮塌事故,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物在承受地震作用时的受力情况。本文简单介绍了分析地震作用的两种方法,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标志牌杆建立起模型,分析了其在承受地震力时的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12.
按我国的地震专家对我国所处地形推测总结,我国现在仍处在地震活跃区,尤其是在08年汶川发生了八级地震后的悲惨场面导致了巨大的人员死伤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让人民对平时居住的建筑物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国也对建筑物抗震能力更新了规则法令,这就也需要我们的工程建筑技术工作者对预防地震的手段应该有更进一步的钻研。  相似文献   

13.
地震给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人们明确意识到,所建造的建筑物首先应考虑抵抗地震灾害的破坏。特别是我国地震多发区,高层建筑抗震设防更是工程设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地质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建筑物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我们所说的抗震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即使破坏很严重,也不会倒塌,这就要求建筑物有足够的弹塑性变形来抵抗地震能量,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强烈地震中不倒塌是抗震设计中要达到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影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问题,提出了使用砂子作减震材料的研究方案,并使用特殊的试验加载设备测试了它的力学性能,得到砂质减震器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结构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多地震地区的居民在选择住宅的时候,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居住的房屋在发生地震时是否会倒塌。因此,房屋建造商虚报建筑物的抗地震能力,在使用钢筋上弄虚作假的事件,一直都是公众十分关心的事情。那么,按照规定,究竟应该使用多少钢筋呢?怎样的建筑物才是抗震建筑物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毛志童  苏海明 《甘肃科技》2004,20(11):139-140
隔震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掌握好它的施工技术,以便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剑锋  郭德魁 《科技信息》2010,(16):I0323-I0324
本文通过对爆破地震效应的研究和对爆破现场周边主要建筑物爆破振动效应观测进行了分析,为爆破现场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防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Ms8.0级汶川大地震致使北川老县城满目疮痍从而搬迁重建。北川老县城是汶川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震害类型最为全面多样的震区,地震遗址完整得保留了地震后的原始景象,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类型丰富,建筑物受损倒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地科研价值与历史价值。露天的地震遗址受其它自然灾害的影响易随时间逐渐消失,为使地震遗址得以永久的保存,收集整理了汶川地震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数字化形式的遥感图像,分析了不同类型图像在北川老县城地震建筑物遗址数字化保存应用中的作用,同时为最大可能的发挥地震遗址遥感影像中建筑物破坏类型多样的作用,从多类型影像分析的角度,基于遗址丰富的数据资源,研究分析了不同震害程度建筑物在多源遥感图像中的表现特征与成像机理,为后续震害信息提取与评估研究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国华 《科技信息》2013,(22):337-337
如今地震频繁发生,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和人民的安全,是工程师急需掌握的知识,本文对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