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云南鲁甸县拖姑村丧葬活动为研究对象,试图应用"通过仪式"理论,阐述回族丧葬仪式文化,挖掘回族丧葬仪式内在的结构模式,探析回族丧葬仪式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经济交往是族群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云南永平镇"傣人"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多族群日常经济交往实践中,当地"傣人"族群认同是何以达成的。"赶集"是当地特有的经济交往形式,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傣人"通过语言、村落和饮食习俗等实践认同来区分"我者"与"他者"。  相似文献   

3.
白帽坎肩、白衬衫和白布大裆宽松裤,传统的回族服饰是历史记忆选择后的社会刻板印象。当代回族服饰则呈现出趋同化、伊斯兰化和地域化的发展趋势。服饰的文化功能也随之调适,表现为族群标志、宗教教化、传承历史与文化沟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及儒家的文化观念体系,对于泉州陈埭丁氏回族自我的族群建构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丁氏回族通过吸收传统的风水知识和观念,并积极参与祖墓风水的投资、维护,从而强化了丁氏回族的家族共同体观念和内部的向心意识.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风水作为一种“华夏化”的文明符号,有效地推动了泉州的回汉的文化交融,促进了“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体系之“跨族群”的共同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云南未识别群体研究的族群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种原因,云南省尚有部分群体未被识别,相关研究也较为欠缺。导入族群理论分析云南部分群体的现状,认清族群关系与族群认同是解释其族群文化的两个主要概念,对于推动族群理论与我国族群问题实践的互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回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她的形成契机以及一些重要的中国化特征的形成 ,与其先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根本置换有关 ,围绕回族的这一情况 ,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结合的角度 ,尝试探讨一下有关环境置换与族群变迁之间的关系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给羊子"是普米族世代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呈现,它不仅是一个族群意识形态的象征,更是一个族群精神重组的纽带,故而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基于云南省怒江兰坪县河西乡的普米族传统聚居区的"给羊子"丧葬习俗的调查,从丧葬中的礼物流动、色彩象征以及《丧葬经》三部分进一步探究了普米族丧葬习俗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觉”下的回族作家回族化创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族作家创作的回族化和非回族化是回族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的两种现象。回族作家的回族化创作是回族文学的基本倾向和理想境界,重视对回族文化中的深层精神资源的挖掘和对他文化的吸取和互融,是回族作家立足自我文化下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处在边缘化位置的少数民族文学,由于迥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它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单纯对新疆新时期以来回族小说的创作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和阐释这一边缘地域回族文学和文化,并依此透视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化观念:通过民族文化认同层面去研究、解读新疆新时期以来回族小说的创作,可以窥见在新疆这一特殊地域,一种与传统主流文化有异的、别样的回族民族文化和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0.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材料看白族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洱海的新石器文化是以稻作为主的定居文化,继之的青铜文化则可分为农业文化与畜牧文化,青铜时代的农业文化与新石器文化有承继的关系,创造上述文化的是“昆明之属”这一古老族群。唐初,该族群在汉文化冲击下,因内部发展不平衡而分为“白蛮”与“乌蛮”。自南诏统一该区,区内多元部族开始了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白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文化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展现了藏彝走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格局,同时对民族文化调适也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其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积极地投入社会实践,其中创办报纸是其主要的组成之一。回族报刊本着开启民智、发展教育、改革宗教、振兴民族、凝聚人心、化除畛域的宗旨,在回族社会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场运动被当时著名汉族学者顾颉刚先生称为"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也被今天的学者誉为是"近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四次文化高潮"。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正是这场深入回族民间的伊斯兰维新思潮运动,推动了近代回族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战略行为,成就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的叙事主体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三线建设者"。以攀枝花、陕南、甘南为主的三线建设城市共同建构着人们心目中的"三线"形象,也共同书写了具有族群意识指向的"集体记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探视三线建设,研究国家如何行动与为何如此作为以及三线建设者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族群意识,也就是审视其背后有关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既是为了对三线建设的解读去表层化,也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行为。  相似文献   

15.
自唐宋至近现代以来,世代定居在安宁河流域的多续人与周边诸族群发生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这种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自然在多续藏族群体的内心深处形成巨大反差,族群意识因而不断得到强化。袁晓文研究员以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求学生涯、工作阅历为个案,叙述并分析了一位藏学家对自己所属族群的族群观。"一叶知秋",在全球化、经济化、一体化趋势加剧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文化自觉"理念,学者对于诸多在语言、历史、文化上处于弱势的族群应更多一份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研究西北地区4个少数民族的体部特征.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东乡族839例、保安族450例、回族824例、藏族410例的成人体质数据,并与其他15个民族进行比较.东乡族、保安族、临夏回族男性、女性平均身高属于中等类型,甘南藏族男性平均身高属于超中等类型,女性平均身高属于中等类型.东乡族、保安族、回族3个民族体部特征相近,而与藏族的体部特征差异较大.在19个族群中东乡族、保安族、回族体重较轻、身高较矮,臀围、胸围较小,甘南藏族体重较重、身高较高,臀围、胸围值较大. 4个民族的PCⅡ值均较大,即在19个族群中4个民族的肩宽、骨盆宽值较大.  相似文献   

17.
晚清咸同之际的回民起义是在传统社会面临转型使命却又背负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当时西部各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认为清初以来的云南、甘肃回族社会,在文化同一性的前提下,基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不同,其发展历程及指向不尽一致;清政府在甘肃、云南的统治政策使上述指向的差异更加明显;回民起义前,云南、甘肃两地回族与汉族的关系日形紧张,矛盾的一面日渐发展。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作用于回民起义,使云南、甘肃回民起义外在的历史面貌表现出众所周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关于"原生态文化"探讨所产生的学术见解呈现观点的多样性,且隐含各自不同的理论预设。作为文化产业商标的使用,"原生态"既强化了地方族群的"文化引力",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策动地方族群产生"文化自觉"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9.
回族人在漫长的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诸如爱国奉献、重商求知等鲜明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回族人深受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双重影响的"二元同构"的文化心理特征,也深刻反映了回族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治藏方略",习近平指出要充分考虑青藏高原特殊自然条件和群众风俗习惯,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更好.青藏高原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保护好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本文通过对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云南藏区的实际调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结合生态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和藏学,从理论上提出并研究"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概念以及"云南藏族生态文化核心体系",并对云南藏族生态文化的实践应用展开论述.云南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将为习近平"治藏方略"在云南藏区的有效实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