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胃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术后肠内营养组(观察组);术后肠内营养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从术后24 h起自营养管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肠内营养剂.观察组于术前7 d起口服能全力(纽迪西亚公司)500 mL/d至术前1 d.术前、术后第1,8天抽取静脉血,检测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免疫功能的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术后第1,8天的CIM/CD8比值Igc水平显著增加;术后第8天的前蛋白浓度显著增加.结论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后)使用肠内营养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周静 《甘肃科技》2016,(15):119-120
评价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围手术期的治疗价值。总结PD患者48例,围手术期早期应用预置式肠内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传统术后肠内外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营养状况、免疫学指标(CD4、CD8、TNF-α、内毒素),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术后各种不适发生率等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降低术后患者TNF-α和内毒素(P0.05),及术后各种不适的发生、减少住院费用。PD围手术期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调整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评价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围手术期的治疗价值。总结PD患者48例,围手术期早期应用预置式肠内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传统术后肠内外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营养状况、免疫学指标(CD4、CD8、TNF-α、内毒素),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术后各种不适发生率等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TNF-α和内毒素(P0.05),明显降低术后各种不适的发生、减少住院费用。PD围手术期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调整免疫功能、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围手术期安全、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24 h内)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25例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患者术后恢复快,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创伤后患者的不同作用 .40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 (研究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 (对照组 ) ,分别于术后第2~8d予等热卡 (1 2 5 .4kJ/ (kg·d) )营养支持 .用药期间留 2 4h尿粪定氮 ,于术前 1d和术后 9d测体重、上臂周径及三头肌皮皱厚度 ,术前 1d、术后 5d、术后 9d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术前 1d、术后 1d和术后 9d检测血清IgG、IgM、IgA、CD4、CD8、CD4/CD8、白介素 1_α、白介素_2、白介素_6、白介素_1 0、肿瘤坏死因子_α.结果表明 ,经过一周的营养支持 ,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 ,免疫营养组转铁蛋白、IgA、CD4、CD4/CD8显著增加 ,IgA差值、CD4/CD8差值亦显著增加 .说明肠内免疫营养可有效改善腹部手术创伤后患者营养状况 ,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促进患者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案例分析,为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瘘患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例20岁男性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瘘患者,目标热量按每天每kg体重30 kcal给予,采用肠外肠内营养联合治疗的方式,首先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予“全合一”肠外营养治疗,初步给液量:2 500 ml,热量:1 800 kcal.患者出现巩膜轻度黄染,肝功能检查提示:有肝细胞损害.在临床保肝降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额外补充的液体量调整肠外营养液配方,总液体量:2 255~2405 ml,热量:1 584~1 630 kcal.术后14d在内镜下置入双腔管(空肠营养管及胃管),即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主要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为百普素、能全素、能全力,根据胃肠道反应及胸腔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调整肠内营养液的用量及剂型.待胸腔引流液减少为10 ml时,拔出引流管,肠内营养液调整至小口呷饮,吞咽无不适,拔出营养管,进食半流质饮食直至普食.结果:患者经过45 d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食管瘘瘘口闭合,体重无明显减轻,各项生化指标正常.结论:发生食管胸膜瘘后应尽早开展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治疗.全肠外营养使用时应根据其成分和特殊营养素的摄人按患者的需求和代谢能力进行计算,对于危重患者热量应适当减少.肠内营养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液体量、热量,最终达到治疗量,帮助患者病情痊愈.  相似文献   

7.
章月安 《科技信息》2008,(7):296-296
本文总结并分析空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对我院两年多来6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人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总结,结果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病人恢复快,肠道功能恢复早,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分析认为空肠营养管在食管贵门癌手术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 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 总结2002年7月至2009年5月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营养支持的36 例患者的护理,并行病人分别于肠内营养前1天、肠内营养后第3天、第5天、第10天测量患者体质量、血浆总蛋白测定.结果 经EN营养支持应用,配合精心的护理,肠内营养前1天体质量为(50.15±4.65)/ kg,肠内营养后第3天、第5天、第10天体质量分别为:(53.45±6.43)/kg、(55.72±8.75)/kg和(62.55±8.69)/kg,其中肠内营养后第10天与肠内营养前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前1天总蛋白为(53.63±4.25)g/L,肠内营养后第3天、第5天、第10天总蛋白分别为(56.38±6.32) g/L、(60.30±7.56) g/L和(64.28±7.36) g/L,其中肠内营养后第10天与肠内营养前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营养支持的护理有利于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46例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治疗前、后1、2、4周患者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4周后,46例患者病情均明显好转,20例患者完全治愈,其余26例患者血尿淀粉酶正常,体重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较肠内营养前明显上升,除10例发生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外,未出现其它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肠内营养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2010-10~2011-0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住的29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7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自动出院,评估患者胃肠功能正常,机体营养状况良好.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使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有效减轻机体损耗,从而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对重型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仅用常规肠内营养混悬液。检测入院时和治疗后第15d的IgA、IgG、CD4、CD8及CD4/CD8比值,同时监测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及氮平衡(NB)等营养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IgA、IgG、CD4、CD8及CD4/CD8比值、ALB和T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第15d实验组IgA、IgG、CD4、CD8及CD4/CD8比值、ALB和T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免疫功能、蛋白质营养代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27例胃癌根治手术或姑息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最终78例完成本实验,其中51例患者术后胃癌复发或发生转移癌,27例未发生胃癌复发或转移癌.观察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6个月的MMP-9的变化.发现胃癌术后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复发病例MMP-9水平则明显升高,与未复发病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达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3.
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将高台仁济医院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脑出血治疗,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进行常规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治疗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死亡率相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自1992年7月至1998年2月7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通过X线透视监视,经鼻将营养管置入肠内以建立营养通路,从而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结果6例治愈,成功率85.7%。本文介绍置管及营养补给方法及效果,指出本方法在营养支持治疗上更简便、有效且经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方法,并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的结果.方法:选择80例胃肠手术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观察.结果:两组病例中各项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肠外营养支持病例,术前与术后比较体重下降明显(P<0.05),总胆红素水平高于肠内营养支持组.结论:两种支持方式对胃肠术后病例都能改善营养状况,对降低蛋白质分解均有一定作用,但肠内优于肠外,营养支持对肝功能影响小,具有符合生理状态、完全有效、价廉等优点,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彩红 《甘肃科技》2016,(10):127-128
探讨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早期应用的护理体会。收集31例SAP患者早期使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的临床资料。31例患者中,3例发生腹胀,2例发生腹泻,26例均未发生误吸和鼻肠管SAP复发,全部治愈出院。对SAP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是SAP治疗的重要手段。做好鼻肠管的日常护理,是SAP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剂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前准备的疗效,并与传统方法对比。方法:按入组条件将40例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EN组)20例,传统方法组(对照组)20例。EN组用免疫营养剂作术前肠道准备,不用禁食、灌肠及服用抗生素;传统方法组采用禁食、机械灌肠和口服抗生素。比较两组免疫、营养指标(血清IgG、IgM、IgA和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肠道清洁度,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手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和腹腔内感染)。结果:肠道清洁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EN组为(28 4±5 8)h,对照组为(59 3±7 5)h,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 0001);EN组肠道准备前与术后各免疫、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术后各免疫、营养指标较肠道准备前有显著下降(P<0 01),两组免疫、营养指标肠道准备前与术后差异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采用肠内免疫营养剂作结直肠癌手术前准备可改善病人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保证肠道良好的清洁度,并能加快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17例均进行禁食,肠胃减压,肠外营养(PN)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给予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生长抑素泵注,76%泛影葡胺100m L口服、中药复方大承排气汤100m L 2次/d鼻饲和100m L2次/d保留灌肠等综合治疗。1例给予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腹腔内广泛粘连并有少量渗出液,进行回盲部造瘘术,空腔近端放置肠内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3个月后行回盲部造瘘口关闭术。17例中16例进行保守治疗7~25d后痊愈出院;1例再手术因肠管间有着广泛炎性水肿和紧密粘连行回盲部造瘘术,术后第10d肛门排气、排便,肠梗阻缓解,3个月后再次行造瘘口关闭术后痊愈出院。17例均获随访3个月~5年,其中2例胰头癌病人分别于8、15个月后死于肿瘤肝转移及肺转移,余15例均未见梗阻症状,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32例上消化道出血胃镜下硬化剂或套扎治疗紧急止血成功的患者经鼻肠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在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过程中针对病人留置鼻肠管,列出护理诊断,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将护理程序应用于肠内营养病人鼻肠管的护理.结果30例完成肠内营养计划,对鼻肠管耐受好,无并发症发生.认为将护理程序贯穿于肠内营养病人的整体护理全过程,能够使鼻肠管的护理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条理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血清胃蛋白酶原(SPG)与胃癌的研究进展资料显示胃癌患者血清PG Ⅰ,PG Ⅰ/Ⅱ比值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下降,胃癌术后复发与转移患者血清PG Ⅰ,PGⅡ明显升高.研究认为血清PG含量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胃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