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建林 《奇闻怪事》2005,(10):19-19
刚在黑板上写好“I love China.”,一个声音响起来:“China,瓷器。”我一看,是班上的“机灵鬼”丁浩。“我们在社会书上学过。”见我看着他,丁浩补充着。“是吗?大家把社会书拿出来看一看吧。”学生们纷纷拿出社会书,找着,看着,我则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China和一个china。过了一会儿,我说:“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两个词,哪个是瓷器的意思呢?”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书籍”:《史记·礼书》“礼书第一。”唐人司马贞《索隐》注释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字通·日部》解释说:“书,几载籍谓之书。”书、书籍,作为文化载籍的总名,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要问“书”字、“籍”字的最早字义(即本义)是什么?“书”字、“籍”字的书籍义是怎样演变形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些文字学、测站学的专门知识了。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解释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许慎又在他的《说文解字·幸部》中解释说:“舍,着也。从章,着声。”“书”字属于“幸”部,幸字正是“笨(笔)”…  相似文献   

3.
车耳 《世界知识》2008,(9):67-67
埃曼纽·托德则在《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就是我们的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是由全世界的劳动所支撑起来的?”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对美目的期待究竟有多大成分是建立在其财富幻象基础上的?金字塔会倒塌吗?  相似文献   

4.
73年前(1923年5月6日)发生的临城劫车事件,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今天,当我们将日本与此事件的关系进行新的审视和作为论题展开研讨时,无庸置疑就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作出简话而明确的回答:其一是:干出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事件的“山东建国自治军”是“土匪”,还是何种团体?其二是:他们劫车之举,仅是为了“自保”,还是有其政治目的”?对于前一问题,我们的回答是:他们是革命的团体,而并非土匪或一般意义上的绿林好汉。其根据如下:1.以孙美珠、孙美瑶为首的这支抱犊崮(又称豹子崮)武装力量,是在“一战”之后国内政治局面愈…  相似文献   

5.
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可不可以不勇敢》,这样唱到:“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当伤太重心太酸无力承担……”的确,在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里,“勇敢”、“坚强”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品格。相对的,哭泣流泪多数是懦弱胆小的表现。怪不得歌者要小心翼翼的乞求“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然而,在此,笔者却要大胆地提倡: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要有也必然要有“哭泣教育”。  相似文献   

6.
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严正指出:“日本国内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他们的言行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日本今后究竟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还是别的道路,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①在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进行谴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会出现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现象呢?笔者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日本民族曾信仰的“神道”,其内容有很多消极的成份,而且曾经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神道,是日本历史上…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中小学学生中间,骂人、打架、乱扔垃圾、插队、考试作弊等现象随处可见。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没有教好吗?还是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懂该怎样去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去看看孩子们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试成绩,有多少孩子不上90分?或者让我们随便拉一个正玩得起兴的孩子问问:“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做啊?”这孩子保证用最快最好听的声音回答道:“应该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曾说:“读书是人进步的阶梯”。亦有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承载着引领学生正确阅读、有效阅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哲理与经验,从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从2000年决定对原来的学术性的《广东科技》杂志改版到今天,我们的“改版之路”已经走过5个年头。从决定改版的那一天起,我们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作为全省唯一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我们该如何确立自己的定位?——其实,“改版”已经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不愿意将这一个“科技综合舞台”变成“学术”的单一面孔,我们要尝试内容多元化存在之路。  相似文献   

10.
唐风 《广东科技》2005,(10):37-37
记者:您认为广州的创新环境如何?它是否能被称之为“创新型城市”?张新政:在广州工作生活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东北菜、潮汕菜、川菜、湘菜、徽菜、法国菜、日本菜……各地美食都能在广州扎根发芽,单从这个吃的文化,我们就可以看出广州文化的基调,这是一个灵活、变通、吸收、兼容的城市,对待人才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姜毅 《世界知识》2011,(5):27-29
日本外相前原诚司选在雅尔塔会议结束66周年之际去饿罗斯,应该有他的考虑,这就是他在出发前表述的:日俄应该解决二战遗产问题。然而,前原却偏偏“漏掉”了一个问题:“遗产”因何而来?  相似文献   

12.
爱的魅力     
沈益亮 《奇闻怪事》2006,(10):31-31
有这样一则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中我们中间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历来都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了一切。在童话中如此,在教育中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根据书中的话:“不喜欢我的人没有权力评判我”,每个想对《恋爱中的男人》这本书作出评论的人都会自问:我有权力评判这本书吗?但是根据书中主人公歌德和乌尔莉克最喜欢做的颠倒名言的游戏,我们可以把这句话颠倒:有权力批判我的人是喜欢我的。那么,所有自认有权力批评的人,实际上是喜欢这本书的,无论他承认不承认。同时,瓦尔泽还认为感觉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4.
张淑艳 《奇闻怪事》2009,(10):33-33
在感恩节前夕的一节品德课上,我问孩子们:“你们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吗?”“做——”回答是那么肯定。我笑着问:“你们是自愿帮妈妈做,还是有一定的报酬呢?”“自愿。”“有报酬。”回答声此起彼伏。“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小组内先交流讨论一下:我们帮妈妈做家务,该不该向妈妈要报酬?”我话音刚落,热烈的讨论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读编往来     
对日本,我们该不该激愤近读雷庆生先生的《冷静思考,理智应对》一文《世界知识》2002年第11期&,对其中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中国人民从未做过伤害本的事,但日本却对中国进行了长达个世纪的野蛮侵略。这还不算,二战后日本也一刻不停地伤害着中国人民的益和感情。远的不说,近几年篡改历史科书、散布“中国威胁论”、首相和高层要参拜靖国神社、侵占钓鱼岛、搞贸易擦等等,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有切肤痛。至于“日航事件”那样的“小事”,就是多如牛毛。对这样一个普天之下打灯笼都难找的恶邻,难道我们连激愤不该有吗'但问题是,…  相似文献   

16.
家的童话     
田新 《奇闻怪事》2007,(7):84-85
下课的时候,我看看课程表,星期五第一节是作文课。我打算让孩子们写“家的故事”,但又不想让每一篇文章都千篇一律地写成这样:“我的家里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那样写作文,孩子们一定会说:作文课多没意思呀!  相似文献   

17.
3月13日,就在韩国军舰启程前往索马里打击海盗的同一天,日本麻生内阁会议也正式下达了派舰前往索马里海域执行战斗护航的命令。命令公布次日,两艘驱逐舰载着日本特种兵以及8名海上保安厅官员就“匆匆”踏上了行程。令人咀嚼回味的是:作为—个受《和平宪法》约束的“非正常国家”——日本,何以其政府总是“偏爱”违宪,将自己的军队送向海外?舰出东瀛所换来的“违宪”代价,难道真如日本所标榜的“维护国际海运安全”这样纯真的目的吗?  相似文献   

18.
赫甦 《奇闻怪事》2006,(11):31-31
昨晚,有几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的一个一进门就怯生生地问:“校长,我们能不能给您说个事?”“可以,请坐下。”我赶忙笑脸相迎。接着,他们告诉我: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可能是对我们放心不下,往往在我们上课时在教室外转悠——看看是否有“违纪”的同学。这本身表明老师对我们负责,可是如果我们要是与老师“眼光相对”了。那么这节课堂定是“完”了。因为自己总感到老师该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好“违纪”的学生,如此怎能安下心来?所以,请校长转告老师别那样“转”了,让他(她)歇歇脚。  相似文献   

19.
老腰 《信息化建设》2006,(11):38-38
在某家电子政务咨询企业举办的一次内部培训上,培训讲师出了一个案例题:要求咨询师推介一个基于评测标准的网站改进方案,台下的学员模拟政府部门客户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来“为难”讲台上“介绍方案”的咨询师。果真就有“客户”提出了非常真实的问题:如果我们接受你们的方案,改进我们的网站建设,焉知你们不会为所有其他部门提供同样的服务?怎样保证我们能有一个较好的名次呢?结果台上这位咨询师打着哈哈不无幽默地回答:那就要看你们出多少钱了!  相似文献   

20.
三年前,在朋友中谈及网上购物的话题时,别人顺口就会回答说:“网上的东西你都信?”三年后我同一位中学生问及到网上购物的问题时,他却很不耐烦地回答我:“请你不要问我这个老土的问题,这两年我的书、鞋和衣服都是在网上买的。”我问他:“你在网上买东西有人骗你吗?”他回答说:“网上网下都有骗子,但网上有“支付宝”,你找信誉好的不骗你,东西便宜,还有积分返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