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湘西地处多元文化的碰撞地带,故其自身的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苗族传统的“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原始宗教信仰发生了局部的歧异性变化,但苗族信仰的根本性质依然较为完整地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金笛》是一部流行于中国川、黔、滇苗族聚居区和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地区的叙事长诗。目前,没有一部叙事长诗像《金笛》那样,通过民间的传播方式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叙事长诗。它的流传,与苗族的不断迁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研究分析,《金笛》不论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美学价值,无疑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湘西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融舞、歌、戏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生态群落。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生发、承传和发展,与楚巫文化、耕猎文化、歌乐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苗乡有句俗语:“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我校语文课题组老师带领几名学生一同来到湘西凤凰考察,观看了凤凰县苗学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文艺表演,真正体会到了那“美”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流传于湘西苗族人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开始变得愈发的不可估量。文章从表演形式、基本动作、步伐、鼓点节奏和打法等方面剖析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6.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7.
《金银歌》是《苗族史诗》的第一部分内容,它从早期人类幼稚的想法出发,直观、形象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创生。体现出苗族先民对宇宙天体的观察与认识,其中一些内容还不时迸射出苗族先民哲学思想之光芒。  相似文献   

8.
魏源是我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他一生硕果累累。在哲学、文学、地理和方志很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身为湘西人,魏源与现代意义上的湘西有着不解之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魏源是现代意义上的湘西人;他的《圣武记》卷七对现代意义上湘西的乾嘉苗民起义进行了具体的载述,为清中叶划分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据;审定刊校了道光本的《凤凰厅志》。  相似文献   

9.
自第一部苗族题材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王为一,1954)问世以来,苗族题材电影共创作出27部影片。苗族题材电影在生动反映苗族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参与苗族文化的影像建构。苗族题材电影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苗族服饰、苗族民居、苗族舞蹈、苗族民俗等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湖南西部地区是我国苗族重要聚居地之一,苗族文化在这一地区保存相对完整。文章通过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现代化语境下的湘西地区苗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相应资料。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总的文学进程,包含着一系列划时代的转变:由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转变、由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转变。同由彝族作家苏晓星执笔的1981版《苗族文学史》和2003版《苗族文学史》在书面文学的编排方面呈现较大差异,拟从断代分期、文体分类、评价要素等方面对两部文学史中的书面文学部分加以比较,并通过对比探究编者书写背后隐藏的现代性思想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湘西苗族舞蹈艺术是华夏大地的一颗耀眼明珠,它起源于原始社会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模拟性、娱乐性、审美性、宗教性、社会性、简练性等诸多特点。湘西苗族舞蹈历史悠久,它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反映生活,较好地保存了苗族原始文化的内涵,反映着其文化本体的发展和演变,为研究湘西苗族文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同时,又植根于巫文化,是湘西苗族人民战斗历史的描述、艰苦生活的体现,是其顽强性格的表达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滇东南苗族的姓名是苗族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反映,对了解苗族文化的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滇东南苗族的姓名有苗氏姓名、汉氏姓名两种存在形式,前者是苗族姓名的原型,有较独特的取名习俗和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后者是苗族姓名制度对汉族文化的适应,反映了苗族姓名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小说《儒林外史》一直被看作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本文认为,单纯地把该书看成一部讽刺小说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不尽符合作者吴敬梓的原意和小说的实际。细察该书,“善善恶恶”应是吴敬梓的创作意图之所在,作品中既有不少讽刺、批判的内容,也有大量肯定、赞颂的内容,仅仅把注在前者而忽略后者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前者,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重要的民俗专著。它在民俗学上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它是我国第一部地域岁时民俗志;二、它是一本“眼光向下”的民俗著述;三,它是一本时俗源流名著,对后世时民俗志创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外界,人们往往只以为湘西女人才会放蛊,也只以为湘西苗族才会放蛊。实际上,湘西的土家族、苗族,湘西的男人女人都有会放蛊的。由于外界的一些民俗专家,根本不懂湘西的民风民俗与人情世故,把湘西的放蛊说成是装神弄鬼的迷信,描写得极为阴森恐怖,使得外界对湘西的神秘巫术存在着深深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新技巧派重要作家,他的《竹林中》由七人讲述案件来串联故事;格非是中国20世纪末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他的《青黄》讲述“我”收集“青黄”一词意义的经过。两篇文章均不约而同地亲临历史真实,但前者在人物自足的讲述中注重建构一个真实世界,后者由于主体的质疑倾向图解历史真实。两部作品分别呈现出20世纪初、末小说写作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赤魇》集包括《赤魇》《雪晴》《巧秀与冬生》《传奇不奇》四篇小说,陆续写于1945至1947年间.作为最后的湘西故事,多数论者认为这是沈从文创作的挽歌.然而与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故事对比,《赤魇》存在三个“我”的声音,即18岁的我、中年的我及30年代处于巅峰状态的我在文本中相互碰撞.这三者间的紧张构成《赤魇》集独特的审美风貌;而《赤魇》集背后的文化思考,也需从这三者间的互动中详加考虑,才庶几可以窥见其中的脉络与趋势.  相似文献   

20.
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吴一文、覃东平撰写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是苗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