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单位,以2002年-2013年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泰尔指数、标准差、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等计算方法,在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总体布局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绝对旅游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距在缩小,从空间发展格局来看,国内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都在扩大,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都在缩小,而入境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空间格局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状态,处于两者之间的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却发生较大的变化,高度集聚区在缩小,中度集聚区在扩大.最后指出产生这样时空演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与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A级景区是区域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文章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矩阵模型,对山东省A级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宏观上,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重心偏向于整个省份的中东部;入境旅游质量的重心偏向于山东省的东南部,两者发生空间错位.(2)山东省17地级市可划分为未发生空间错位城市、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发生明显空间错位三类城市,未发生或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级市比例远高于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的比例.(3)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呈现出斑块状分布在山东省境内,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城市连成一块,位于整个省份的中部区域.(4)依据二维数据表,山东省地级市划可分为四个梯度,其缺乏同步居中型城市,中间层次城市断层.  相似文献   

3.
入境旅游能够反映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根据空间错位理论,以云南省16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借助重力模型及二维矩阵分析方法,探究了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结果表明:(1)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二者重心错位0.11个经度,0.31个纬度。(2)云南省68.5%的地市州发生明显空间错位,集中连片分布呈东西向条带状贯穿整个省区,25%未发生明显错位的地市州呈团块状集中在云南省南部,东北部的昭通市未发生空间错位。(3)按照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组合划分的五种具体错位类型中,西双版纳州、红河州为双高区,普洱市、玉溪市、昭通市为双低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楚雄州为顺向错位,怒江州、德宏州、临沧市、曲靖市、文山州为逆向错位;无中等错位州市。基于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提升云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矩阵模型,选取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作为空间错位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的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①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两个重心错位2.13个经度,1.09个纬度。②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州市成块状分布;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位于东部和南部;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分布在中部。③空间错位可分成五种类型,其中双高区数量最少,正逆向区数量最多,双低区和正逆向区数量相当,缺少中等区。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福州市为例,依托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福州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业态集聚特征,并且以夜间灯光数据和POI耦合结果为依据提出业态布局特征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1)福州市的夜间旅游业态布局显现出由中心城区集中向远城区蔓延,多核引领模式的发展规律;(2)区域业态发展失衡,热点区域的夜间旅游业态均衡发展,次热点区域多由单一业态引领;(3)对灯光数据和POI数据耦合发现,两者耦合效果较好,可以看出夜间旅游业态分布格局大致是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发展,总体格局呈现为东聚西散的发展态势;(4)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总体分布格局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热点区域和耦合结果来看,总体分为三大板块——核心旅游板块、次级旅游板块、延伸旅游板块,并按照各自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探索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国内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增大,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减小,但入境旅游是相对差异形成的主导力量;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贡献率显著高于入境旅游。(2)合肥经济圈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核心城市是合肥市;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分布,入境旅游经济规模趋于从首位型向集中型的转变。(3)合肥市旅游经济发展速率最快,远高于滁州市和淮南市。(4)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当城市增加一个星级旅游景区、城市GDP增加1亿元、城市公路里程增加1公里时,总体旅游收入分别增加2.07亿元、2.04亿元、3.89亿元。  相似文献   

7.
运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浙江省及11个地级市近10 a来的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0 a来,从宏观上看:1)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重心均集中在绍兴市;2)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指数均不高于0.4,空间错位程度不明显,其中星级酒店-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匹配性最好,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匹配性最弱;3)2007年是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错位指数转折点,2007年之后其匹配程度逐渐趋良好.从微观上看:1)整体而言,湖州的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空间匹配性最好,而杭州最弱;2)2007年是部分地市在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匹配度上的转折点,2007年之后这些地市的数值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匹配逐渐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上而下"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入境旅游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使用变异系数衡量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借助莫兰指数对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增长8.63%;东、中、西部增长趋势未见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增幅略高于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碳生产率西低东高,存在明显空间集聚现象;低、高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省区分别与低、高省区为邻,空间集聚性大于异质性,且以低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省区彼此为邻现象为主;入境旅游碳生产率在局域空间分布上较为稳定,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对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碳排放研究的内涵,还有利于中国各省区分享发展低碳旅游经验.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2001-2013年新疆旅游收入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首位度,对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发展很不均衡;(2)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旅游规模差距较大,国内旅游规模分布过度集中,但也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国内旅游竞争较激烈,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喀什地区;在入境旅游规模方面,新疆15个地州市差距大,集聚化明显,但有扩散的趋势,入境旅游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喀什地区;(3)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国内旅游规模由集中型分布向首位型分布演变,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有向集中型,甚至分散型演变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调整新疆旅游规模结构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了旅游业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和格局,运用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做了定量研究.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在人次和收入上的全局自相关水平均不显著,Moran's值较低,未通过Z统计检验;旅游业发展不存在显著集聚和分异;旅游业发展水平因城市等级差异呈现相应随机分布格局.城市象限分布图反映出城市等级与旅游业水平对应关系,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是各指标的高值中心,与其他城市的相对低值构成随机分布空间格局,高值城市周边城镇是其服务和旅游辐射区域,旅游业城际间自相关水平开始下降,呈现出网络一体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2015年统计数据,采用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陕西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位序-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过程。陕西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两大市场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入境旅游分布集中且呈现极化发展特征,国内旅游分布均衡并表现为扁平化发展态势。两大市场空间演化阶段及演化路径差异显著:入境旅游仍处于核心极化阶段,空间联系仅由点发展到线;国内旅游则从核心极化到梯度扩散,并实现了一体化发展,空间联系从点线扩展到网面。两大市场不同格局主要因为入境市场规模小,追求世界知名景区并选择航空交通便利城市;而国内旅游本地市场规模大,休闲景区选择多且交通全域可达。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各设区市2019年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与二维矩阵模型对该省旅游收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空间错位分析,以期为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从重力模型来看,旅游收入与资源、人口、经济、交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现象.除A级旅游景区重心外,其他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部.旅游收入与经济和交通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结合二维矩阵模型分析发现,各设区市空间错位状况存在同步与偏离两种类型,且旅游收入与资源、经济的空间错位分析中偏离区数量更为显著,而与交通这两种类型设区市数量基本相当.最后,根据位于不同区域的设区市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依据旅游资源、区位和旅游经济收入的实际数据,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山西旅游资源、区位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错位区集中在晋东南地区,主要是长治和晋城两地;中错位区集中在晋中区域,主要包括太原、临汾和吕梁;低错位区集中在晋北(大同,朔州和忻州),晋南(运城),晋中偏东区域(晋中和阳泉).高错位区同时呈现负向错位,中错位主要呈现正向错位,最后针对不同错位等级的区域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综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辐射功能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全国特色小镇中216个旅游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空间格局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推动形成这一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旅游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其中资源依托和特色产业类呈均匀分布,其他4类呈集聚分布;(2)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资源依托、民俗风情、康养度假等类型与总体走向近似;(3)空间格局呈现以1个高密度集聚区和3个次级集聚区为主,各类差异较大;(4)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历史文化类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旅游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成为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变量.本文利用城镇收入-消费差作为测度指标表示消费潜力,采用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空间数据研究方法,分析2000—201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的时空演化格局以及地域类型划分来反映未来消费的热点地区.结果显示:(1)2000—2008年期间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差异是处于波动的状态,到2008年之后各城市之间的消费潜力差异逐渐减小.(2)2000—2018年消费潜力冷热点的空间集聚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消费热点区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冷点区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并有扩散趋势.(3)消费潜力出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状态,其总体范围逐渐扩大.由于较高潜力地区的城市数量增加,较低潜力地区与低潜力地区由最初的集聚变成"碎片式"城市分布,因此消费内在潜力进一步扩大.(4)通过潜力的地域类型划分发现高速增长区有成都、长沙等城市,这些城市成长速度和经济发展较快,可以更快带动消费的增长;同时中下游的二三线城市大多属于中速增长区.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经济学消费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类型划分,了解未来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可以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空间,可为后续研究消费影响因素作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7.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本文对新疆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结构分析、所属民族分析、以及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法对非遗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包括分别开展点(优秀旅游城市)、线(主要公路、铁路)、点和线综合与140项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的相交分析.研究表明:1)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以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为主;2)从非遗项目的所属民族看,以维吾尔族为主,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次之,其他少数民族项目较少;3)从空间上分析,非遗与点、线、及点线综合相交所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综合主要集中分布在昌吉市-阜康市-乌鲁木齐市组团区、喀什市相交区、库尔勒市相交区;4)新疆非遗空间的分布特征主要与经济因素、人口分布因素、5A、4A景区分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19.
利用ESDA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淮海经济区2003—2009年20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总体差异呈现波动减小趋势;2)区域旅游经济集聚性减弱;3)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区间差异减小,区内差异扩大.4)各城市集聚变化较小,没有发生旅游格局的重组,形成以京沪沿线(鲁南、苏北)为主的高一高集聚区和以皖北、豫东为主的低一低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建议构建“一心两轴四节点”的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跨越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与GDP之间的经济计量模型,运用协整理论及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湖南省是否存在"旅游主导"经济,或者"经济带动"旅游业发展,并通过模型检验研究了湖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额度。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存在旅游主导经济增长,国内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于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经济增长对入境旅游业发展有显著影响,但对国内旅游发展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