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
摘    要:MCG古菌代表了一类自然界较古老的古菌,提议将MCG古菌归类于一个全新的门类——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高浓度CO2造成的海水酸化对西太平洋海区浮游细菌的丰度、高DNA含量细菌、生产力等有促进作用,但对细菌的多样性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火山灰造成海洋异养细菌和真核自养生物的丰度均显著升高,降低浮游病毒的丰度,导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使整个群落朝着不同方向演替。发现AOM细胞团在其表面形成粘土矿物,而在周围环境中形成碳酸盐,这可能与AOM反应产生的HS-增加环境碱度有关。西南印度洋深海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钙、磷、硫等元素具有相关性。提出了两类示踪古水文条件的微生物脂类指标、三类灵敏响应古温度的微生物脂类指标。有机质-粘土矿物复合体能有效保护有机质遭受微生物的作用,对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微生物功能群的共存能促进粘土矿物结构铁的还原,微生物成因的白云石主要与细胞表面的羧基官能团有关。发现古、中生代之交海洋环境具有高温、缺氧、低硫酸盐浓度、氮素匮乏的特征,生态系统不同营养层次的生物对海洋环境具有不同的响应能力,微生物对海洋水化学和全球变暖起重要作用。提出了两幕生物危机与两幕环境变化,温度变化和缺氧环境可能导致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幕式生物危机。大灭绝后,在Griesbachian早期、Dienerian-Smithian之交、Smithian-Spathian之交出现严重的海洋缺氧、硫化事件,出现了微生物岩、鲕粒灰岩等异常沉积。在雪球地球之前的拉伸纪古气候已经开始不稳定。埃迪卡拉纪海洋的化学分层造成不同的生境及其不同的地球微生物学过程,造成DOC碳库与DIC碳库的分离,也造成不同于显生宙的海洋碳循环。陡山沱组II和IV段在缺氧或硫化的水体中存在一个大DOC碳库;陡山沱早期(II段)以光合自养微生物体系为主,到晚期(IV段)随着透光带硫化水体的发育,有大量化能异养微生物加入。晚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海洋仍具有缺氧分层的高梯度状态。早寒武世早期可能缺乏固氮作用相关,随后趋于正常,氧化明显并伴生多细胞生物发育。华北中元古界发现大量微生物成因的凝块石,在燕山盆地中元古代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生物群更替事件,分别与海洋化学变化以及火山活动导致的营养盐输入相关。发现了多种真核生物化石,表明这个时期真核生物已经出现明显的多样性分化。中元古代海洋DIC库经历了逐渐减小的演变,海洋硫酸盐浓度较低,氧化还原界面较浅。在浅水环境自养微生物控制了碳的代谢过程,而深水环境厌氧微生物代谢对海水化学组成有很大影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