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重名、异名、无名是中药方剂整理的首要难点
引用本文:高晓山.重名、异名、无名是中药方剂整理的首要难点[J].中国科技术语,2005,7(2):55-58.
作者姓名:高晓山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摘    要:重名,即指同名异方;异名,指一方多名;无名,即没有正式方名。在大量的中药方剂中,重名、异名相当普遍;大量的方书中,还有大约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不等的方剂无名。方剂整理和方剂名词审定都有困难,应该引起重视。中药方剂的数目没有准确的统计,仅《太平圣惠方》就接近2万、《普济方》就超过6万,浩如烟海的历代方书中,方剂数目总计又何止几万?总有一天,科学整理这成千上万的方剂,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方剂整理是历史的必然的任务。毫无疑问,这项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其中,关键是方剂名称问题。方剂名称也是当前中医药名词审定的难题,特别是中药方剂的重名、异名和无名问题大量存在,是方剂定名、整理的首要难点。试加论证,就教于方家。一、重名问题重名,即指:同名异方。若干个不同组成的方剂具有相同的方名。同名方往往没有标志,无法及时检索。这个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略加注意,或加注文献出处,标注药味数目、功能主治,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方剂整理、名词审定则无从下手,在各种各样的大量重名方中,没有理由只选定某一方名为正名。其他的重名又如何处理?这有一点像汉族人的姓名,面对着多个重姓重名,我们没法判定哪一个人有资格叫此姓此名,其他人都不能叫。举例而言:麻黄汤是《伤寒论》名方,但从《备急千金要方》起,就不断有组成不同、功能主治各异的麻黄汤出现。仅《圣济总录》诸风门中就有麻黄汤15个,都不同于《伤寒论》麻黄汤的组成;《普济方》中,名麻黄汤的有96个,其组成药味如表1:显然,这96个麻黄汤不可能都是《伤寒论》麻黄汤。没有理由限定只有《伤寒论》方才能称为麻黄汤,其余诸方都要重新命名。《太平圣惠方》1]、《圣济总录》2]、《普济方》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都有功能各异的,仅由单味麻黄组成的麻黄汤。《普济方》5]的17味药麻黄汤是转引《备急千金要方》(原无方名)治脚气病方,也不是《伤寒论》方。《普济方》第426卷中有9个麻黄汤;19卷中有4个麻黄汤;另3个卷各有3个麻黄汤;14个卷中各有两个麻黄汤。同样,在《太平圣惠方》中可以找到153个称为人参散的处方、113个称为羚羊角散的处方、68个称为麻黄散的处方。这些同名方不可能都是相同组成的。也不可能平均分散在各卷中,同一文献中有这么多重名方,照一般习惯,标注文献出处或药味数,也是无法区别的。实际上,即使药味数目相同,也未必就是同一处方。以当归补血汤为例:大家熟知的当归补血汤是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然而,无从硬性规定,只有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才可称为当归补血汤。在不同文献中,有78个称为当归补血汤的处方,其中有15方不是两味药组成。尽管63方是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但有10种不同的配伍比率,如表2:看来配伍比率也不能限定为当归补血汤的条件。组成多于两味药的15个当归补血汤处方中,《医学心悟》方是黄芪、当归更加大枣6],《辨证录》方,黄芪、当归另有熟地7],《医学摘粹》方,黄芪、当归加鹿茸8],《鲁府禁方》方是黄芪、当归加红花、独活9],《医理真传》方黄芪、当归加鹿茸、麦芽、黑姜、炙草等10]。除这5方可以看作是原方加味外,其余10方中都只有当归,没有黄芪(这10方中只有《原机启微》方11]在《景岳全书》转引时改称:原机当归补血汤12])。都不能说是两味方当归补血汤的加味。可见,也不是称为当归补血汤的必然有黄芪、当归两味药。药味数目也不能限定是否可称为当归补血汤。二、异名问题异名,或称别名,即指:一方多名。以紫金锭为例,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原名太乙紫金丹,又名太乙紫金锭、紫金丹、太乙玉枢丹、太乙丹、玉枢丹、神仙追毒丸、神仙万病解毒丸、神仙解毒万病丸、万病解毒丸、万病解毒丹、解毒万病丹13]。”共12个别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22个各地处方中,列举了太乙紫金丹、太乙紫金锭、太乙玉枢丹、玉枢丹、万病解毒丹、太乙紫金片6个别名14]。在方书中,可以找到多个具有异名的方剂。最常遇到的如八味丸、肾气丸的问题。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八味丸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肾气丸15]。而肾气丸有三方:其一,即《金匮要略》方,又称八味丸、附子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其二,《备急千金要方》卷19方,有三方:一、由19味药组成;二、《古今录验方》方,由17味药组成;三、由7味药组成;其三,《脉因证治》方,由4味药组成16](《备急千金要方》卷19原有4个肾气丸方:一、19味药,附注《古今录验方》方,17味药;二、18味药;三、9味药,附注《千金翼方》方,10味药;四、7味药17]。实际是6个处方)。《医方集解》称: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18](即通常所说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原称加味肾气丸19])。不仅有多个重名,还有多种异名。这样,肾气丸可以与八味丸互为异名,也可以不是。称作肾气丸的金匮肾气丸一名桂附八味丸、八味丸;而称作肾气丸的济生肾气丸则是10味药,又不能称为八味丸。这显示了复杂的相互关系。前面提到当归补血汤大多是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的,但如《圣济总录》治石痈久不差的黄芪当归散20],《兰室秘藏》治劳倦所伤的黄芪当归汤21]都是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的,却不称当归补血汤。可见在文献中,有的方剂即使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也并不是都叫当归补血汤,是否也可看作当归补血汤的异名?一般习惯以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组方药味同,剂量比率不同,说明剂量比率在识别不同方剂时的重要性。然而《丹溪心法》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的玉屏风散22],许多文献引用,三味药的比率则有多种多样:除按原书剂量比率依次为2:1:2的以外,在56个处方中最多的是1:1:2,26方;其次是3:1:1,8方;再次是1:1:1,6方。另外还有11种不同的配伍比率,其中,黄芪、防风、白术三味在方中都有剂量最多的比率。似乎配伍比率也不是是否玉屏风散的关键。早于《丹溪心法》的《病机气宜保命集》白术防风汤,同样是这三味药,以1:2:1比率配伍,也治自汗23];比《丹溪心法》晚的《证治准绳》止汗的黄芪汤,三药以1:1:1比率配伍24];治破伤风的白术黄芪汤,三药以3:1.5:2比率配伍25]。这三方都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配伍比率相近却未称玉屏风散,似乎也是玉屏风散的异名。上述当归补血汤和玉屏风散的情况,显示另外一类的方剂异名。和重名的情况相类,是否异名,哪一个是正名,都不好武断规定。《病机气宜保命集》(1186)比《丹溪心法》(1481)还早,白术防风汤名称出现得早于玉屏风散,但对于56个称为玉屏风散的方剂,似不能因为白术防风汤名称出现得早,一律改称白术防风汤,以此为正名,或重新命名。同样,也不能因为《圣济总录》(1118)早于《兰室秘藏》(1207),把63个当归补血汤都改称黄芪当归散。异名的存在有其历史渊源,而且大量出现,不可能也不应该在短时间内,弃而不用或重新命名。三、无名问题无名,即没有正式方名。在文献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有主治或功能主治,或只记述疗效,随后给出处方,而没有方名;另一种是附于有正式方名处方之后的“又”或“又方”、“一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则集中总称为“单方”(实际在单方中有单味药的处方,也有多味药的处方,只是大多数没有方名)。无名方有时在其他文献中转引,另加新的方名。前引《普济方》25]的17味药治脚气病麻黄汤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无方名26]。从《肘后方》起,许多方书中都可找到多少不等的无名方,表3列出9部方书的部分章节中的处方分类:注;①不包括针灸、按摩、祝由方及后世补入的附方。②肘后备急方,卷1。③备急千金要方,卷7:风毒等;卷8:诸风。④外台秘要,卷14、15:中国一诸风。⑤太平圣惠方,卷55:治黄疸诸方;卷56:治蛊毒诸方;治诸尸诸方;卷57:治瘠渴诸方;卷59:治赤百痢诸方。⑥圣济方总录,卷6~18:诸风门。⑦普济方,卷191~194:水病。⑧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31~133:面门。⑨疡医大全,卷10:正面头面部;卷11:眼目部。⑩临证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良方。从表3可见:这些方书各有多少不等的无名方、又方。两者相加,多的可达九成以上,少的也有百分之几。这些方转引、检索都相当困难。更不要说整理了。许多大型工具书很少收载这类处方,仿佛它们并不存在,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方剂无形中被打入冷宫,埋没了前人的知识财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小结上述几个难点是客观存在的,无论重名、异名都不可能硬性规定哪一个处方命名是排他的、专属的、独一无二的。其他重名、异名方既不可能重新命名,也不可能作废不用。大量的无名方、又方重新命名更不现实。当前学术界正在开展中医药名词审定,方剂名词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难点不能回避。中药方剂的重名、异名和无名问题长期存在,是历史的事实。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不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也不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比较方便的方法,是否可以考虑对中药方剂逐一编码,就像身份证的编码一样,每一个方剂有一个固定的编码,不论是重名、异名或无名方,只要在某一文献中出现,就给它一个识别编码。编码可以选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统一编码,统一编码只要规定编排文献的顺序,这样编码,一般不至于重号,而且便于追加、增补。但由于方剂数量过大,可能不会少于六位数(可标注一百万以内的方剂),即使指定公认的、权威的专业、专职人员、机构承担编码工作,也难免学术性争议、长期聚讼。或者每部方书单独编码,书中的方剂重新编码。每一个方剂编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方书编码,后一部分是方剂在本文献中的顺序编码。同一方剂见于不同文献的重名,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编码。不同版本的方书,首先重印的出版社有权、有责任给书中的方剂编码,经出版总署认定后,像专利权一样,是排他的。当前,在还没有完成方剂编码以前,首先,是应该正视、承认大量重名、异名、无名方剂的存在,承认在经典方(实际在中医药界并不存在严格的、公认的经典方)之外,还会有相当数量的重名、异名方剂。

关 键 词:中药方剂  重名  异名  无名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术语》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术语》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