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三峡水库至坝下游粗细颗粒泥沙输移特性与驱动机制
引用本文:王晨阳,杨云平,郑金海,朱玲玲,王建军,杨胜发.三峡水库至坝下游粗细颗粒泥沙输移特性与驱动机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24(3):787-800.
作者姓名:王晨阳  杨云平  郑金海  朱玲玲  王建军  杨胜发
作者单位:1.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2.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3.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河海大学;4.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文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79066,U22402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B2600500);;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2020001);
摘    要:流域人类活动的增强,深刻影响了河流水文与地貌形态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三峡大坝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工程,其运行对下游水沙通量、泥沙输移、地貌形态等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1990~2021年三峡水库蓄水对泥沙分选及下游泥沙输移过程影响的研究,加深了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地貌系统演变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拦蓄了上游流域76.33%的沙量进入大坝下游,细颗粒(d≤0.125mm)和粗颗粒(d>0.125mm)沙量排沙比低于25.0%(24.26%和11.69%);2003年以来三峡大坝下游河段总沙量、细颗粒泥沙沿程得到恢复,其恢复量值低于蓄水前(1990~2002年)平均值;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库区水位及流量过程,库区水位抬升降低了总沙量、粗颗粒及细颗粒泥沙排沙比,汛期(5~10月)入库流量大于30 000m3/s天数多的年份细颗粒泥沙排沙比增加、粗颗粒泥沙排沙比保持稳定;三峡水库运行后坝下游宜昌至湖口河段的沙量减少引起河床长距离累积冲刷,细颗粒泥沙沿程得到恢复,因河床逐渐粗化作用引起的粗颗粒泥沙恢复程度呈减弱态势.

关 键 词:泥沙分选  输移特征  驱动机制  河床变形  三峡水库  长江中下游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