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大会总结
引用本文:刘青. 大会总结[J]. 中国科技术语, 2005, 7(3): 40-43.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05.03.017
作者姓名:刘青
作者单位:全国科技名词委
摘    要: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在秋高气爽的首都北京,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现会议即将结束,我就会议的基本情况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要求和措施作一下总结。一、会议的基本情况这次会议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贺信,表示了对科技名词工作的殷殷期望和热情支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科学技术部徐冠华部长、联合国陈健副秘书长、国台办陈云林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国家语委、中国工程院、知识产权局的领导和钱正英院士等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为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发来贺信或题写了贺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院士参加大会并致开幕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等部委领导同志和科技部基础司马燕合副司长、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段桂鉴副主任拨冗参加了开幕式。这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本次大会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讨论了《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两个文件的修订工作,总结了以往的工作,开展了审定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还对已公布出版名词书并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进行了表彰,这既是对20年来为名词工作做出贡献专家的感谢,同时,也是对整个名词工作20年来所做出的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广大名词工作者的致谢。本次表彰的专家学者,只是我们队伍中优秀代表的一部分,我们还有很多的专家同他们一样优秀,还有许多正处于审定过程中的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未能一一提及,他们同样也为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这里再次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大会始终洋溢着民主、团结、振奋、进取的气氛,本次会议,领导、专家和代表160多人,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商科技名词发展大计,提出很多至为宝贵的建议。在昨天下午的讨论会上,各讨论组发言十分热烈,将近晚餐之际很多代表言犹未尽,显示出各位代表对此工作的热情认真和关心。各位代表的发言十分重要,问题看得非常准,也非常深刻。例如这次对于“组织条例”、“审定工作原则及方法”等两个文件,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很有针对性,应当修改完善。根据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第五届审定工作,加强公布名词的权威性,经费体制、两岸对照、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文化建设、术语学研究、期刊定位与发展等方面。专家们对工作表示出了极大热情。在大会前,我们召开过三次座谈会,修订了第五届委员会的计划,已有40个学科和20个两岸共60个学科将要开展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但仍然还有未列入计划的学科继续提出开展本学科工作的愿望,虽然此项工作很清苦,但专家们表现出对此很高的认识和积极性,很让人感动。会议已发了简报,对代表的发言编发了材料,但由于仅为笔录整理,对有些重要意见还没有收录到,有些也还不够全面。会后,事务中心还要用1个月左右时间,根据录音重新整理,充分尊重代表们的意见,要把委员们的意见落实在第五届委员会工作中。有条件的尽快落实,如修改“两个文件”,有的委员建议以电子文档发给全体委员共同修改,我们立即做;有些暂时没有条件落实的、争取在今后四年的工作中逐步落实。这次会议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影响深远广泛。联合国副秘书长、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中国辞书学会等机构和组织也为这次大会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14家媒体,如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日报、新闻出版报、北京晚报、大公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派记者采访和报道了这次会议。我们还进行了全程跟踪摄像,为这次大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二、创新是名词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这次大会的核心主题(一)大会的工作报告突出了创新这个主题会议不少代表在发言中谈到,本次会议工作报告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贯穿着“回顾历史,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这样一条主线。这是由于报告是建立在广大专家学者工作实践基础之上的,如实反映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科技名词工作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工作。我们每个人,特别是知识界的专家学者,都在企盼我国科技名词实现规范和统一。因为规范的科技名词,是我们优秀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使我国悠久的历史不断发展和延续,使我们中华民族产生凝聚力,使科学和文明的火种世代传承。通过总结20年的科技名词工作,我们得出了八条宝贵的基本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名词工作持续发展的保证。此外,通过对思想认识、队伍建设、方针政策、交流合作、两岸名词工作、理论和工作机制创新、名词工作文化等各方面认真总结,揭示了20年来我国名词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源泉。通过规划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我们描绘出了科技名词工作广泛的前景,同时我们也感到了肩上的沉重。上一届委员会通过创新,更新了工作方式、拓展了工作领域、推进了理论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名词网站、出版名词光盘,使规范科技名词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应用;及时围绕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和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紧密结合我国名词工作的实践活动,通过总结和引进,推动了汉语术语学理论研究。我们新一届委员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名词工作放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大局中去进行战略定位,必须进一步突出创新机制,才能保证名词工作的活力和持续发展。所以,创新和发展仍然是我们这一届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主题。(二)会议代表的交流和发言,也都是围绕着创新这一主题计算机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张伟主任,提出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要认真学习名词审定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掌握和运用术语学和语言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去考证、分析、研究,才能做好名词审定工作。这对审定工作的性质理解得很到位。张伟教授强调审定工作是国家行为,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搞审定工作,这样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根据中医药学名词的历史性、人文性和定性描述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实行“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这些做法富有创新性。祁国荣教授提出委员会应建立一个专门机构,专门收集新出现的名词,定期出版不分学科的专集或专刊,以及时满足社会需求,这个建议也很好。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雷震洲先生针对审定委员会组织松散性特点,提出建立有效的工作组的机制和强有力的秘书组,无疑也是金玉良言。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针对参与审定的专家比较分散的情况,采取创办《生态学名词委员会简讯》方法来沟通信息,开展讨论和交流,迄今出版了20多期,效果很好,这是工作方式的一个具体创新。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宋大祥教授提出将动物学名称纳入到审定工作日程中来,提出海峡两岸对照本应补充更多的名词,都是很好的建议。通过交流经验,各分委员会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三、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坚持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将名词工作推向前进科技名词工作二十年栉风沐雨,换来了硕果累累。这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这是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事业有史以来的具有最大规模、最快发展的时期。回首过去,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深切认识到,一切成果都来源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来源于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否则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科技名词规范事业的蓬勃生机。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科技更加迅猛发展,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正在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理论,这些都在对我国科技名词工作形成冲击和挑战,科技名词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把会议精神及时传达给各学科分委员会委员,并通过他们来向社会宣传科技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扩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影响,获得社会各界对科技名词工作更广泛的支持。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已经对今后四年的工作做了大体安排,本次会议上一些专家也提出了修订建议,反映出广大专家对科技名词工作的极大热情,和促进我国科技名词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良好愿望。根据这些建议,每年度我们还要做出一些工作调整和阶段性计划。我们也希望各学科分委员会根据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提出本学科名词审定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及时与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联系,以便全国委员会及时充实和调整工作计划。根据大会工作报告和委员们的建议,我们感到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审定工作中要紧密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走向,突出每年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计划方案,如路甬祥主任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晚为”,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必须十分突出,这就需要及时研究新形势,解决突出问题。在审定工作中,要保持传统的好的工作方式,也要有创新、敢于尝试,每年应当通过一两个学科的工作,开展新审定方式或形式的研究。审定工作要更扎实、细致、严谨,适当加快节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当前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大。例如法学、经济学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科名词审定工作是我们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科名词审定也是适应科学本身的发展要求的。这方面,社科院领导和社科领域专家对此项工作也是高度重视的,2001年就开始了语言学名词审定的试点工作,最近社科院专门组织了审定工作研讨会,研究社科领域名词审定工作,经贸、经济学、法学名词又将陆续开展工作,衷心希望社科领域名词审定工作在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期间能得到更大发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要更扎实地推进,抓住时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名词对照本。目前,海峡两岸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祖国和平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声。与此同时,台独势力负隅顽抗,逆历史潮流而动也会加剧。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新一届委员会在任期内面临着天文学、测绘学、动物学、经济贸易、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20个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任务,担子比较繁重,困难也很多,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加倍努力地开展这项工作,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好切切实实的、非常具体的基础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是集20年审定工作实践经验提炼出来的,这次又经过大会讨论,相信会更加完善。会后,我们将根据各位代表的意见进行修订整理。术语学研究方面,我们非常希望得到语言学界专家学者的帮助和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术语学的学科建设。现在已是到达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的时期了,从事术语工作的理工科专家与语言学家的结合是发展这一学科建设的最好途径。《科技术语研究》杂志,近几年来办刊水平有所提高,今后还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加强理论研究的分量,多发表术语学研究成果,成为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都比较强的刊物。我们要利用一切手段宣传推广规范名词。一方面要加强合作、依靠网络、电视、报刊与宣传媒体,更重要的是还要依靠我们在座的委员和代表。我们的全国委员和各分委员会的委员都是各学科领域知名学者、专家,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仅要参与名词审定工作,还有在科研、教学中带头宣传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义务,希望我们的委员再为宣传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取得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教育部等部委的支持。如,2005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明确将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使用纳入到《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指出“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的,每处计1个差错;”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新闻出版界的需要,办规范名词使用培训班,极力促进规范科技名词的普及和推广。我们要继续抓好新词工作。当前科技发展使得新词工作非常迫切。新词工作滞后,会直接影响学术交流,对此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在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前沿学科的学术讨论会上,经常碰到一个新的英文名词,却找不到一个能精确恰当地表达其概念和定义的中文名词与之对应,最后只好还是用英文名词来表达。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给这些新的概念以中文定名,尽力消除学术交流的障碍,肯定深受科技界和学术界的欢迎。但新词工作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量极大的工作,做好并不容易,需要具有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想做好新词工作,首先依靠各分委员会的积极性,聚砂成塔,集腋成裘,如果各分委员会每年都能发现和提供本学科的一些新词,我们就心里有底,可考虑每年出一本“新词集”。第二,要尝试一些高新技术手段,多途径收集新词,比如加强同国内已有语料库的联系,能否开发新词筛分手段,再比如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上开设一个征询新词栏目等等。第三,同国际上一些组织的联络、借助拼音文字的切分、筛选新词的技术等,总之,要敢于进行尝试。新词工作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努力让审定工作同步于学科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公布规范名词的同时,尝试地发布一些试用名词,有意引导社会使用,等成熟了,再纳入到规范名词中,这样不仅能实现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滚动式发展。还能体现出审定工作超前性的特点。在审定科技名词、引导社会规范使用方面,我们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下力气做好,相信一定会有很好前景的。受代表们发言启发,提出来以上几点意见,以供在今后工作中参考,同时,也希望各位委员及时对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好的建议,以及进一步加强工作的措施和办法。谢谢大家。


Summary of the Plenary Meeting
Liu Qing. Summary of the Plenary Meeting[J].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rms Journal, 2005, 7(3): 40-43.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05.03.017
Authors:Liu Qi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术语》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术语》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