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红山地区矿区特征及成因类型探析简
引用本文:肖荣洋, 李佑国, 金廷福, 龙腾,.大红山地区矿区特征及成因类型探析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12).
作者姓名:肖荣洋  李佑国  金廷福  龙腾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摘    要:大红山铁铜矿床整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它包括了7个矿带.大红山铁铜矿床形态明显受地层控制,矿体与呈层状、似层状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成分主要为黄铜矿和磁铁矿,还有少量的赤铁矿、铜兰、辉铜矿、辉钴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非金属矿物还有少量电气石、磷灰石等.大红山矿区的铁铜矿分布,是高度集中于某一或者某几个区域.根据火山成矿理论,它们应该受到火山机构尤其是火山口的控制,从火山口向四周扩散,矿体逐渐变薄、变贫.对于其矿床成因,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火山喷发—沉积—后期变质改造”,即大红山的成矿物质在早期由火山喷溢到表面沉积,形成矿化点、带,后期经过一系列区域变质作用、热液作用改造富集成矿.对于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其归入IOCG矿床,尽管大红山地区有一些IOCG矿床特征,但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更多还原

关 键 词:大红山  地质特征  IOCG矿床  矿床组合  成因类型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