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01—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姓名:张善发  王茜  关淳雅  沈小雪  李瑞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2020]059 号)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JCYJ20200109140605948)资助
摘    要:通过收集整理2001—2017年相关数据,对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爆发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呈先增后减趋势,2001—2005年,近海赤潮面积和频次大幅度增加,2006—2017年则明显减少。2008—2017年,我国发生赤潮608次,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共计106次。各海区赤潮的影响因素有差异: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主要受营养盐和总氮影响,东海区赤潮面积和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污染物入海量和CODcr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减少赤潮爆发,提出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防治建议:建设在线监测站点,采取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加强源头排污管理,完善应急响应体系,进行海洋生态修复。

关 键 词:赤潮  爆发规律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收稿时间:2019-12-15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