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
引用本文:李勇,贺佩,颜照坤,董顺利,陶晓风.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7(4): 401-411. DOI: 10.3969/j.issn.1671-9727.2010.04.007
作者姓名:李勇  贺佩  颜照坤  董顺利  陶晓风
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摘    要: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替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7 Ma,显示为一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该构造层序被一系列不整合面、海泛面和湖泛面分割为4个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层序(构造地层单元),其充填特征表现为:底部具有典型的挠曲前缘隆起不整合面,层序1的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建造和淹没过程,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2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相砂岩和砾岩;层序3的底部为大型湖泛面,中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砂泥岩夹煤层,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4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粗碎屑砂砾岩和湖泊相泥页岩构成具有向上变细的垂向结构,并截切下伏地层.虽然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剖面几何形态总体上呈现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但是其内部却由次级的楔状层序和板状层序组成,其中层序1和层序3为楔状体,层序2和层序4为板状体.楔状层序显示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沉积厚度大,以纵向水系为主,具有双物源(包括来自龙门山和前缘隆起区的物源),并以点状物源为主,盆地的西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为主,中部以湖泊相为主,东部发育小型三角洲或碳酸盐缓坡沉积物,处于欠补偿状态;板状层序显示为西、东厚度基本一致的板状层,沉积厚度较小,仅具有来自于龙门山的有物源,以横向水系为主,以线状物源为特征,盆地的西部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为主,盆地的中东部为湖泊相沉积物,处于过补偿状态.对晚三叠世楔状前陆盆地进行了弹性挠曲模拟和逆冲事件标定,结果表明,盆地形成机制为构造负载,挠曲盆地的挠曲刚度为(0.5~5)×1024N·m(相当的弹性地层厚度为43~55 km).晚三叠世龙门山冲断带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板块推进速率为5~15 mm/a,由2个逆冲子事件构成,早期的推进速度较大,为15 mm/a;晚期的推进速度较小,为5 mm/a.

关 键 词:楔状层序  板状层序  逆冲构造负载  剥蚀卸载  弹性挠曲模拟  晚三叠世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Dynamics of Late Triassic Longmenshan foreland basin, China
LI Yong,HE Pei,YAN Zhao-kun,DONG Shun-li,TAO Xiao-feng. Dynamics of Late Triassic Longmenshan foreland basin, China[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 & Technol Ed, 2010, 37(4): 401-411. DOI: 10.3969/j.issn.1671-9727.2010.04.007
Authors:LI Yong  HE Pei  YAN Zhao-kun  DONG Shun-li  TAO Xiao-fe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