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栽培稻F1花粉不育座位Sb的中性基因
引用本文:史磊刚,刘向东,刘博,赵杏娟,王兰,李金泉,卢永根.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栽培稻F1花粉不育座位Sb的中性基因[J].科学通报,2009,54(19):2967-2974.
作者姓名:史磊刚  刘向东  刘博  赵杏娟  王兰  李金泉  卢永根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U063100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300831)资助
摘    要:花粉不育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L.)籼粳亚种间杂种F1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至少有6个基因座位控制籼粳亚种间F1的花粉不育, 各座位存在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可望克服各自的不育性, 所以挖掘和利用不同座位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Sb座位已精细定位和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O. rufipogen Griff.)(以下简称高州野生稻)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 分别以粳稻台中65(编号为E1, 基因型SbiSbi)及其Sb座位的近等基因系E2(基因型SbiSbi)为母本, 12份不同编号的高州野生稻分别为父本, 组配成对测交组合并检测各组合F1的花粉育性, 初步鉴定可能具有花粉育性中性基因的材料, 并发展相应的F2群体, 利用4对与Sb座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分析上述成对测交组合F2 群体分子标记的分离情况, 并与花粉育性的分离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表明, 编号为GZW099的高州野生稻与E1及E2组配的成对测交组合的F1花粉育性分别为(89.22±1.07)%和(85.65±1.05)%, 表现正常可育且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 4对分子标记在相应的F2群体中的3种基因型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1:2:1), 且3种基因型对应的平均花粉育性差异不显著, 说明该编号的野生稻在Sb座位携带的等位基因与台中65及E2的等位基因均不存在显著互作, 因此鉴定GZW099在Sb座位携带花粉育性中性基因, 命名为SbnSbn, 为进一步研究和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

关 键 词:普通野生稻    (O.  rufipogen  Griff.)    F1花粉不育性    Sb座位    中性基因    高州野生稻
收稿时间:2009-03-3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