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团水虱的种类组成及其对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初探 |
| |
作者姓名: | 陈颖 杨明柳 高霆炜 吴斌 潘红平 |
| |
作者单位: |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
| |
基金项目: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GXNSFBA1981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704)和广西区直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7GMRC01)资助。 |
| |
摘 要: | 为探究广西红树林区团水虱(Sphaerom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的红树林区共设置30个调查断面并进行实地踏查,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团水虱样品。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红树林区共发现3种团水虱,分别为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 Bate,1866)、光背团水虱(Sphaeroma retrolaeve Richardson,1904)和福建团水虱(Sphaeroma fujianensis sp. nov.)。30个调查断面中,有团水虱分布的断面有25个,其中有孔团水虱是广西红树林区域中的主要种类,分布最广,其次为光背团水虱,而福建团水虱仅发现于北海的3个断面。团水虱大多数分布于中低潮区的潮沟边缘或潮沟内以及林缘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在高潮区域分布较少。团水虱的蛀洞底质有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木桩、软质沉积岩和聚苯乙烯泡沫等,表明其蛀洞底质多种多样。根据这些分布特征,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团水虱与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关系,提出红树林是健康退化后才遭致团水虱侵害的假设。团水虱是否是侵蚀红树植物并导致大片红树林退化死亡的主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关 键 词: | 红树林 团水虱 种类组成 潮位分布 蛀洞底质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