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理论与实践 |
| |
作者姓名: | 郑亚东 王涛 王新社 |
| |
作者单位: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
| |
摘 要: | 共轭断裂面对σ1一侧为锐角(一般小于60°),而共轭变形带面对σ1一侧为钝角(一般为110°)。锐角可用力学的摩尔-库仑准则解释,钝角则可用最近提出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予以说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数学表达式为Meff=0.5(σ1-σ3)Lsin2αsinα。式中, σ1-σ3 代表变形岩石的屈服强度, L为单位长度, σ为σ1与变形带间的角度。该准则证明最大有效力矩出现在σ1轴左右54.7°方向。55°±10°区间力矩无显著变化,天然和实验的观测值全部在该区间内。该准则在实践中可解释膝褶带、伸展褶劈理、膏盐层中的屈服带、低角正断层、高角逆断层、结晶基底中的菱网状剪切带、地震反射剖面中的鳄鱼嘴构造和前陆盆地中的拆离褶皱等地质构造的形成,可藉以确定有关构造形成时的应力状态和运动学涡度,并说明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间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以及深俯冲超高压岩石的折返-出露机制。
|
关 键 词: | 高角逆断层 菱形构造 鳄鱼嘴构造 拆离褶皱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褶劈理 低角正断层 |
收稿时间: | 2006-11-28 |
修稿时间: | 2006-11-282006-12-1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