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机械的”还是“力学的”——关于一组名词的译名
引用本文:张友韬.“机械的”还是“力学的”——关于一组名词的译名[J].中国科技术语,1987,0(2):48.
作者姓名:张友韬
摘    要:为统一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组织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审订各学科基本名词。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于在我国普及近代科学知识,开展学术交流以至建立科学名词的术语库,都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现代科学知识多从国外引入,因而我国的科学技术名词多数是翻译的。这些翻译的名词绝大多数在科学含义上准确,又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汉语词汇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些翻译而来的名词中,也确有少数不准确,甚至引起歧义的,近年来学术界正在陆续予以订正。比如社会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法权”一词已订正为“资产阶级权利”。象这样一个沿用多年,甚至不少经典著作也都使用的译名都得以订正,这启示我们,可以趁这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面审定各学科基本名词之机,把一些订名不准、影响面又广的名词提出来,经过讨论,予以订正。本文要谈的是由英文mechanical一词组成的一组名词的译名问题。mechanical一词在英语中是多义词,有“力学的”、“机械的”等义。它的名词是mechanics(源于希腊语μηχανη——机械),在英语中也是多义词,既可译作“力学”也可译作“机械学”、结构”、“技巧”等,在欧洲其他语种中也大体相同,但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多义词。mechanics一词在19世纪50年代作为研究力的作用的学科名词传入中国时,曾由李善兰译为“重学”,1883年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P.T.Martin)将重学改为“力学”沿用至今。“力”这一概念在现代科学中指相互作用。自然界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定名为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不少物理学家正努力探寻使四种力统一起来的途径。“力”字在汉语中最初的含义是力气。诗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所以力学一词在汉语中意思是力的科学,它与机械和运动都没有字义上的联系。在早先将mechanical motion,mechanical work,mechanical energy等分别译名为机械运动、机械功、机械能时,固然有研究简单机械的运动这样一种来源,但这些译名显然是不确切的。比如,地球、月球等天体所作的轨道运动、自转等运动以及陀螺的旋进、人在水中的运动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力学运动(因为它们都遵循相同的力学规律),但称它们为机械运动则显然不合适,它们都与机械不沾边。又如,力学中有一条机械能守恒的规律。这里的机械能也是不确切的,因为所谓机械能指的是一个体系的动能十势能。如果对其中的动能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与机械的运动有些联系(即确由机械的运动所引起的那一类),那么势能中的引力势和电磁势等则与机械毫不相关。机械功的问题也一样,一匹马拉着重物前进,克服摩擦力作功,可以称为力学功,但称为机械功则不妥。mechanical twin一词也如此,它指的是由于晶体点阵的塑性形变而产生的孪晶,译成力致孪晶当然要比机械孪晶确切些。此外,还有一些以mechano-这一词头所构成的复合词。如mechanocaloric effect,指的是由于温度梯度总是伴随有压力梯度所引起的效应(或逆效应)。这种效应也与机械毫无关系,只是一种与力的影响有关的现象。如果把它译成机械致热效应,会使人望文生歧义,误以为是机械的运动而生热。所以,也是译为力致热效应为宜。类似地,还有应把“机电类比”改成“力电类比”(因为是指力学量与电学量之间的一种类比,不是机械与电的类比)。其他例子不再一一列举。据此,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经与中国力学学会名词委员会交换意见后,拟将原物理名词中的机械运动、机械功、机械能等分别改为力学运动、力学功、力学能。类似地,机电类比、机械致热效应、机械孪晶等也分别改为力电类比、力致热效应、力致孪晶等。在与机械的还是力学的有关的名词中,还有一个影响面更广的词,机械唯物主义。这个名词虽是个哲学名词,但它与物理学和力学的关系密切,其来源直接与牛顿力学有关。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经讨论,认为这个词也不准确,建议哲学界的同志们考虑,可否改为力学唯物主义或唯力学主义。因为一则机械运动应改力学运动,则机械唯物主义一词的源已去;二则牛顿力学长期被人们当作决定论的同义语看待。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牛顿力学本身的决定论(以拉普拉斯为顶峰)被卡姆定理(KAM定理)及混沌理论所否定。1987年是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300周年。郝柏林同志将撰文纪念。郝文将说明牛顿力学的前280年与后20年大不一样,牛顿力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带随机性的,决定论只是其另一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郝文一读——《科学杂志》87.3),因而把机械和牛顿力学拉在一起也是不妥的。至于机械唯物主义一词中把“机械”作“呆板”解,而对力学唯物主义(或唯力学主义)加以贬斥,也是不合适的(对比朴素唯物主义的褒义)。详细讨论这个名词的问题已超出自然科学名词研究的范围,本文不作展开,只是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哲学界同行们的注意。对此加以讨论。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术语》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技术语》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