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藏南沉错沉积物水蚤残体组合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引用本文:朱立平,王君波,Anton Brancelj.藏南沉错沉积物水蚤残体组合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科学通报,2005,50(14):1490-1497.
作者姓名:朱立平  王君波  Anton Brancelj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Sloveni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y, Ljubljana 1000, Slovenia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批准号: KZCX3- SW-321, KZCX3-SW-33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批准号: CXIOG-E01-05-02)和科技部中国-斯洛文尼亚双边科技合作项目资助.
摘    要:利用活塞取样器在藏南沉错获取了连续的沉积岩芯, 选择顶部的117 cm岩芯段进行水蚤(Cladocera)残体分析. 根据水蚤的种类、数量和生态习性, 从下到上可以将岩芯中水蚤组合划分为5个带: CL0组合(117~101 cm)没有发现水蚤; CL1组合(101~77 cm, 约公元1407~1533年)出现钻孔中的全部9种水蚤, 并达到序列中的最高含量, 反映了在温暖的沉积环境中有大量的外来冷水注入和有机质输入, 湖泊宽浅适宜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 CL2组合(77~29 cm, 约公元1533~1831年)的水蚤数量和种类大大下降, 只有为数不多、环境适应性较强的Chydorus sphaericus经常存在, 说明了当时的沉积环境非常恶劣; CL3组合(29~10 cm, 约公元1831~1941年)的优势水蚤种类与CL1 组合接近, 但丰度下降, 特别是喜有机碎屑环境的水蚤数量大大降低, 反映了环境有利的条件下, 流域地表的植被发育仍然较差; CL4组合(10~0 cm, 约公元1941年到现在)除没有发现浮游型水蚤外, 其他7种水蚤均可见到, 稳定的湖泊水温使广温型的水蚤种与窄温型的浅水种相比, 已经失去竞争优势. 该孔水蚤组合反映的环境变化得到其平行孔的介形类组合、环境磁学与相关参数以及硅藻-盐度转换函数研究结果的支持, 反映了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中的水蚤组合对沉积环境的敏感性和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湖泊沉积  水蚤  环境变化  藏南地区  沉错
收稿时间:2005-01-20
修稿时间:2005-01-2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