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引用本文: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4):510-516.
作者姓名:岳超  胡雪洋  贺灿飞  朱江玲  王少鹏  方精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0711002)资助
摘    要: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 键 词:省区  碳排放  碳强度  差异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