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亚洲栽培稻与高秆野稻种间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机理
引用本文: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李金泉,冯九焕.亚洲栽培稻与高秆野稻种间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机理[J].科学通报,2007,52(4):416-425.
作者姓名:傅雪琳  卢永根  刘向东  李金泉  冯九焕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021037)和广东省农业厅高州野生稻专项课题(粤农函(2003)360号)资助
摘    要: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稻(O. 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 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和利用. 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理. 结果表明, 其不可交配性的细胞学原因在于: (ⅰ) 胚囊亲和性障碍,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受精障碍, 包括不受精、受精停滞和单受精等; (ⅱ) 杂种不活障碍, 表现为杂种胚胎发育停滞以至胚胎夭亡, 这是导致不可交配性的主要原因. 杂种F1不育包括胚囊败育和花粉败育, 其中杂种胚囊完全败育, 以胚囊退化为主; 杂种花粉高度败育则主要表现为典败; 杂种胚囊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原因主要在于其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 即染色体不育导致了杂种的高度败育. 由此提出了克服栽培稻与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可行办法.

关 键 词:亚洲栽培稻  高秆野稻  不可交配性  杂种不育性  细胞学机理
收稿时间:2006-11-01
修稿时间:2006-11-012007-01-25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