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水稻包穗突变体esp2 的遗传分析与基因精细定位
引用本文:官华忠,段远霖,刘华清,陈志伟,卓敏,庄丽君,亓文明,潘润森,毛大梅,周元昌,王锋,吴为人.水稻包穗突变体esp2 的遗传分析与基因精细定位[J].科学通报,2011,56(10):741-745.
作者姓名:官华忠  段远霖  刘华清  陈志伟  卓敏  庄丽君  亓文明  潘润森  毛大梅  周元昌  王锋  吴为人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09ZX08009-109B);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1077);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128);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KY0010057)资助项目
摘    要:水稻的包穗现象主要是由倒一节间缩短造成的. 阐明包穗形成的分子机制, 对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穗问题, 创造水稻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籼稻品种明恢86 的组织培养后代中获得了1 个包穗突变体, 命名为esp2(enclosed shorter panicle 2), 其穗部被剑叶叶鞘完全包裹, 倒一节间几乎完全退化, 而其余各节间长度则没有明显改变. 遗传分析表明, esp2 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能稳定遗传且不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显然, ESP2 是控制水稻倒一节间发育的一个关键基因. 利用esp2 与粳稻品种秀水13 杂交的F2 群体以及SSR 和InDel 标记, 将ESP2 精细定位在1 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一个14 kb 的区域内. 根据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注释, 该区域内只存在1 个完整的基因, 亦即一个假定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putative phosphatidylserine synthase)基因. 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内部插入了一个5287 bp 的反转座子序列. 因此, 我们将该基因作为ESP2 的候选基因. 本研究结果为ESP2 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水稻  包穗突变体  ESP2  基因  精细定位
收稿时间:2010-10-26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