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质子滴线附近的β缓发质子衰变
作者姓名:徐树威  李占奎  谢元祥  黄文学  舒能川  陈永寿  许甫荣  王鲲  潘强岩  王旭东  于涌  邢烨炳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2.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北京,102413
3.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100871
4.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2018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375078 和 10175002),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批准号:G2000077402)资助项目
摘    要:简要回顾了我们小组在1996~2004年中发表的有关质子滴线附近β缓发质子衰变的实验结果, 即运用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 +“p-γ”符合方法, 在稀土区质子滴线附近首次观测了9种新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 在A = 90核区的N = Z 线附近获得了5种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的新数据. 同时着重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细节. 汇总了这14种核素的半衰期、自旋、宇称、形变以及生成反应截面的实验结果, 并与流行的核模型理论预言进行了系统的对比讨论. 从中看出: (ⅰ) 85Mo, 92Rh以及“等待点”核89Ru和93Pd 半衰期的实验值比近期Möller等人的宏观-微观理论预言值长5~10倍, 因而明显地影响天体rp-过程的核素丰度; (ⅱ) 实验指认的质子滴线核142Ho和128Pm的自旋和宇称, 与流行理论预言不符, 但用Woods-Saxon-Strutinsky方法计算得到的位能面可以解释自旋和宇称的实验值; (ⅲ) 实验估计的9种稀土核的生成截面比通用的Alice和HIVAP程序的计算值要小1~2个数量级.

关 键 词:β缓发质子衰变  氦喷嘴带传输系统  “p-γ”符合  自旋宇称  形变  反应生成截面  质子滴线
收稿时间:2004-06-2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G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G辑)》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