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高校35~59岁女教职工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
引用本文:梁穗,李自成,李虹.高校35~59岁女教职工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2014,0(2):167-170.
作者姓名:梁穗  李自成  李虹
作者单位:梁穗 (暨南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广东 广州,510632); 李自成 (暨南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广东 广州,510632); 李虹 (暨南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广东 广州,510632);
基金项目: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点学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暨一临[2010]4号)
摘    要:目的: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暨南大学35~59岁女教职工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找出高危人群,并提出相应健康管理策略.方法:选择2012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校门诊部进行年度体检的35~59岁女教职工,收集其年龄、血压、体重、吸烟史、糖尿病史和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等资料,按每五年一个年龄组进行分组,根据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对各个年龄组进行评估.结果:(1)我高校女教工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2)35~39岁和40~44岁两个组别的10年ICVD绝对危险度平均值均低于其对应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度参考值,45~49岁、50~54岁和55~59岁三个年龄组的10年ICVD绝对危险度平均值高于其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度参考值.(3)女教工心血管危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收缩压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结论:(1)我高校45~59岁女教工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2)加强控制人群的收缩压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是降低女性人群10年ICVD的关键.

关 键 词:缺血性心血管病  年发病危险评估  女教职工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