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HZ2株VP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引用本文:李龙,魏永伟,黄耀伟,于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HZ2株VP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J].科学通报,2006,51(14):1732-1734.
作者姓名:李龙  魏永伟  黄耀伟  于涟
作者单位:1. 浙江大学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9;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杭州,310027
2. 浙江大学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9
3.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24061-0342, USA.
基金项目:致谢 本工作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批准号:2004BA757C)和浙江省科技(重点)计划(批准号:2003C22002)资助项目.
摘    要:通过PCR方法, 删除传染性法氏囊病毒HZ2株ORF A1和 ORF A2非重叠区的33 bp (96~129 bp)的同时, 引入NheⅠ酶切位点(GcTaGc)作为分子标记, 构建含有A节段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pCI-Nhe3, 与HZ2株B节段真核表达载体pCI-mB在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 用转染细胞的培养液上清不断地接种新鲜细胞, 模拟病毒“传代”. 结果表明, 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发生变化, 产生了类似野生IBDV感染细胞时出现的细胞病变效应(CPE).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在细胞超薄切片中有IBDV病毒粒子. 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 拯救的ANhe3株病毒的结构蛋白在CEF细胞得到了表达, 而非结构蛋白(VP5)则不能表达. 针对A节段的RT-PCR, 酶切鉴定及进一步的序列测定结果验证了相应核苷酸片段的缺失和分子标记的引入. ANhe3株病毒接种不能导致11日龄SPF鸡胚的死亡, 相对HZ2株致死率(20%)明显下降. 本研究利用基于cDNA转染和RNA聚合酶Ⅱ系统的IBDV反向遗传系统, 构建了IBDV VP5基因大片段缺失的毒株ANhe3株, 为IBDV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为进一步探索病毒复制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基因缺失疫苗奠定基础.

关 键 词: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VP5  基因缺失  反向遗传
收稿时间:2005-12-04
修稿时间:2005-12-042006-07-03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