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内蒙烏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圍岩蚀变机理分析
引用本文:宋国利,刘钊.内蒙烏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圍岩蚀变机理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5(4).
作者姓名:宋国利  刘钊
摘    要:乌奴格吐山矿区位于额尔古纳褶皱系海拉尔拗陷西侧的古隆起区,北东向的德尔布干深断裂在矿区东侧40公里处通过。矿区出露的岩石主要是侵入岩。一类为成矿前的二长花岗岩,岩体呈岩基状产出,出露面积120平方公里,为矿区主要的含矿围岩。其钾—氩年令为202百万年。另一类为与斑岩铜钼矿床有成因关系的二长花岗斑岩,系浅成相侵入岩株,出露面积0.41平方公里,其钾—氩年令为138百万年。第三类为成矿期后的次流纹斑岩和含角砾晶屑次流纹斑岩,系火山管道的次火山岩相,出露面积1.56平方公里,其钾—氩年令为138百万年。矿区的蚀变类型主要的有钾长石化、石英化、绢云母——水白云母——伊利石化、方解石化;次要的有硬石膏化、白云母化、白云石化;少见的有绿泥石化、菱铁矿化、金红石化、磷灰石化、黑云母化。矿区蚀变以二长花岗斑岩为核心呈环形面状分布。由内向外依次为:①石英化带②石英——钾长石化带③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化带④水白云母——伊利石化带矿床围岩蚀变具有多次迭加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蚀变阶段和两个矿化阶段,正是由于这种迭加作用,形成了目前所见的蚀变格局。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