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6多模式在青藏高原的适应性评估及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
| |
作者姓名: | 张佳怡 伦玉蕊 刘浏 刘宇轩 李鑫 徐宗学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100083,北京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61145104,52079138,91647202); |
| |
摘 要: | 随着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计划进行,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输出结果陆续发布,及时探究在新模式新情景下青藏高原未来降水及气温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在对CMIP6多模式进行适应性评估的基础上,运用DM(direct method)统计降尺度方法,以1979—2014年为基准期,预估青藏高原未来近期(2031—2050年)、远期(2061—2080年)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与典型浓度路径组合情景(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SSP)包括低强迫情景(SSP126)、中等强迫情景(SSP245)、中等至高强迫情景(SSP370)、高强迫情景(SSP585)下的降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期,不同GCM对青藏高原未来降水的预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近期降水较基准期变幅为?3%~16%,远期变幅为?1%~21%.未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均呈现一致的增温趋势,且增幅较为一致.相较于基准期,近期气温变化范围为0.9~2.3 ℃,远期气温变化范围为1.01~4.6 ℃.随着排放强度的增加,三者升温趋势愈加显著,即升温趋势由强至弱排序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此外,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在海拔高度上具有显著的依赖性,整体表现为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增温高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海拔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高寒区水循环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气候变化 统计降尺度 不确定性 降水 气温 青藏高原 |
收稿时间: | 2021-05-06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