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清代科举的社会流动性——基于学额的研究
引用本文:梁志平.清代科举的社会流动性——基于学额的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22(6):78-91.
作者姓名:梁志平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代学额研究”(项目编号:16BZS055);
摘    要:科举的社会流动性问题,是学界一直广泛讨论的话题,特别是自1962年何炳棣先生指出清代平均社会流动率为38.5%,之后学界不断讨论,支持与质疑者均有之。文章认为清代科举制度理论上是一个开放性的制度,非“贱民”都可以与试应考,平民当然可能通过科举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但何炳棣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所载家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数量更为广大的生员(秀才)、童生排除在外,只能统计到已经实现社会流动的那一部人,统计对象被筛选了,这会导致统计的清代社会流动上升率被夸大。若从最基层的学额制度来看,学额制度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基层绅士(生员)而非选拔人才,童生求学和应考需要高昂的经济成本,一般平民家族难以承受,再加上童试极低的录取率,诸多穷童生读书只是为了识字,并非参加科举,清代社会流动性并不会太高。

关 键 词:清代  学额  社会流动性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