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等离子体协同射流翼型控制参数设计与机理探索
引用本文:李天阳,张鹤翔,冉卓灵,孟宣市,史爱明.等离子体协同射流翼型控制参数设计与机理探索[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23,24(2):23-32.
作者姓名:李天阳  张鹤翔  冉卓灵  孟宣市  史爱明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西安,71007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072284,11672245);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金(9140C420301110C42)
摘    要:通过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相关几何参数对等离子体协同射流翼型绕流特性与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并对流动控制机制进行了阐述。设计了不同高度的腔道,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下腔道出口的流量与射流速度的变化规律,最终选取4 mm腔道高度为最优参数, 设计了以NACA0025为基准翼型的等离子体协同射流翼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等离子体协同射流翼型的升/阻力特性,并对比了前缘吹气与协同射流控制的不同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Re=68 000、峰-峰值电压13 kV、载波频率8 kHz条件下,相对基准翼型,等离子体协同射流翼型将失速迎角从8°提高到了14°,最大升力系数增加了181%。等离子体协同射流翼型的阻力随迎角增大持续减小,在10°迎角之前其阻力大于基准翼型,随后小于基准翼型,升阻比呈现出与阻力相同的变化特性,10°迎角之后全面优于基准翼型。原因是后缘腔道处在较小迎角下产生了正阻力,而随着迎角的增大,其当地阻力变为负值。对比前缘吹气和协同射流控制,翼型失速迎角分别为12°和16°,这是因为协同射流翼型通过前缘吹气效应可以在当地集中注入动量,其后缘吸气可以减小低能量的分离区域,形成较大的环量增量。

关 键 词: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协同射流  翼型
点击此处可从《空军工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空军工程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