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史前农业发展的源流:以甘肃秦安和礼县为例 |
| |
作者姓名: | 安成邦 吉笃学 陈发虎 董广辉 王辉 董惟妙 赵雪野 |
| |
作者单位: |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深圳考古研究所, 深圳 518028; 甘肃省考古与文物研究所, 兰州 730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西部环境项目(4072106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21B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1094)资助 |
| |
摘 要: | 以甘肃省秦安和礼县为中心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这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程中栽培作物黍成功实现了向农作物的过渡.本区粟作农业的发展和兴盛略晚于中原地区.气候变化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区在全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湿润,为仰韶文化时期和常山下层文化时期农业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并且出现了喜湿热的水稻.4kaBP以后,气候趋向干旱,齐家文化中农业水平开始下降,寺洼文化以畜牧经济为主,一直到东周时期农业才开始复苏,并出现了大麦和小麦等新的作物品种,粟作农业被多元化的农业所取代.
|
关 键 词: | 农业 新石器文化 秦安县 礼县 |
收稿时间: | 2009-12-0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