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及演化
作者姓名:刘红光  刘波  张学丰  曹鉴华  黄臣军  刘格云  吴双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22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摘    要:为恢复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历史,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 针对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和破裂作用等开展研究, 并将成岩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由于海平面的波动, 地貌高部位在相对海平面较低时短暂地暴露在地表, 以颗粒结构为主的灰岩在沉积后不久发生准同生溶蚀作用, 形成顺层发育的溶洞及结构选择性溶孔等。主要发育于早成岩阶段的白云石化作用增强了岩石的抗压实压溶能力, 有利于孔洞的保存; 此外, 早成岩阶段的加里东中?晚期及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裂缝较为发育, 但由于经历了复杂的压实及胶结作用过程, 裂缝多呈封闭或充填状态, 未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中成岩阶段的热液活动以产出具波状消光和鞍形结构的白云石和黄铁矿为特征, 热液活动总体上较弱, 对先期形成的孔洞和裂缝具有轻微的充填破坏作用。晚成岩阶段的硅质流体及钙质流体活动部分地充填早期的孔洞, 在区域内对储层具有破坏作用; 晚成岩阶段的海西晚期及喜山期裂缝活动弱于早成岩阶段的裂缝活动, 但由于经历的成岩改造作用较弱, 这些晚期裂缝多为开启状态, 在喜山期油气调整阶段具有一定的输导和储集作用。

关 键 词:玉北地区  中?下奥陶统  碳酸盐岩  成岩序列  孔隙
收稿时间:2017-01-04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