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民国“盗跖”河神化与泰山民间意识的演变
引用本文:李俊领,张琰.民国“盗跖”河神化与泰山民间意识的演变[J].泰山学院学报,2012(2):23-29.
作者姓名:李俊领  张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
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M500475)
摘    要:"盗跖"在清代被民间社会塑造为神灵,私祀于泰山,一度与官方河神金龙四大王产生关联。民国时期,由于泰山民间的"常门"信仰与扶乩降神的特殊因缘,作为"盗跖"化身的灵蛇"柳大王"代替了金龙四大王谢绪,成为当地两座新修"大王庙"的唯一河神。这种基于"盗跖"信仰习俗的民间意识隐含着与鬼神交通的宗教情怀,但其并不认同也无意对抗国家权力与主流文化符号。尽管其一直没有得到文化精英与国家政府的认可,但却具有地方日常生活的自洽性,并非完全的"盗跖"活动。泰山河神角色从官到民的地方性转换表明,普通民众在处于社会弱势而又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通常会借用扶乩降神的传统与仪式以应对日常生活的部分风险与困境,并积极寻求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地方共享的信仰世界。

关 键 词:盗跖  泰山  大王庙  金龙四大王  民间意识  民俗宗教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