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苦芨芨草Achnatherum Picreum B.S. Su et Z.H. Hu sp. nov的初步研究
引用本文:杨曙锋,翟应田.关于苦芨芨草Achnatherum Picreum B.S. Su et Z.H. Hu sp. nov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作者姓名:杨曙锋  翟应田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物系 88届学生
摘    要:芨芨草属是禾本科的一个小属,全世界约20多种,分布于欧亚寒温地带.我国已发现的有14种,云南有5种:羽茅.京芒草、秦氏芨芨草、紫芨芨草和藏芨芨草,而该种是首次在云南省永胜县片角区大龙潭发现,与以上各种均有区别.据当地人反映,苦芨芨草有毒。牲畜误食,中毒很快.为了将该种含的毒物成分分析出来。作者从形态解刻,表皮结构、化学成分分析到动物实验都作了研究.苦芨芨草的表皮结构与醉马草、羽茅有明显的区别.在检查氰甙时未出现蓝色斑点,这说明毒物并不是氰化物或由于材科已风干,氰化物已挥发.若用鲜材科作一对比实验,即可断定是何仲情况,醉马草的OD值较苦芨芨草大了近一倍,也就是说说,醉马草所含的酚类物质较苦芨芨草的多.动物实验结果,每只小白鼠重100g左右,在50g饲科中含20g苦芨芨草,4只小白鼠平均每只5g苦芨芨草,但无任何反映,说明用来作实验的嫩的干苦芨芨草无毒性或毒性极低。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