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语言的模糊性与(红)颜色及其隐喻
引用本文:桂永霞.语言的模糊性与(红)颜色及其隐喻[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2(5):107-110.
作者姓名:桂永霞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1450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的模糊性与得体性”(11B60)
摘    要:语言的模糊性在(红)颜色方面表现为:1)自然界的可见光的波长与强度不同表现为颜色不同,且构成一个客观的连续统,但人类对光的感知即颜色呈某些共性和无限的差异性(约一千万种颜色)或模糊性;2)用有限的语言词汇将无限的颜色或色差描述出来时,即将连续统切分为片段(例如11种基本颜色),这片段构成颜色连续统的核心成员,其它色差为边缘色;且任何一个颜色词如红色都占有这个连续统一定的跨度,包含这个跨度内所有的色差或成员,具备了概括性,其成员之间的划分同样具有模糊性;3)人类是通过对实物如火和血及植物、织物、矿物、天候甚至病症等外表的颜色性状的感知而获得对(红)颜色的认知,这是一个"以物喻色"的隐喻或类比的过程,决定了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必然具有模糊性;4)将(红)颜色的性状等又一次通过"以色喻物"的类比,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引申意义或隐喻,使得(红)颜色具有更宽泛的模糊性,并使英汉语的红色(red)具有更宽泛的差异性。

关 键 词:语言  模糊性  颜色  红色  隐喻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