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PRD16孔微体生物记录与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重建 |
| |
作者姓名: | 庄畅 刘春莲 吴洁 杨婷婷 殷鉴 |
| |
作者单位: | 1.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东 广州 510760;
2.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3.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27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2024);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国际合作交流基金联合资助项目 |
| |
摘 要: |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
关 键 词: | 珠江三角洲 有孔虫 介形类 晚第四纪 古环境 |
收稿时间: | 2013-02-0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