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带下(卵周隙)受精精卵识别机理的研究
引用本文:陈大元,.带下(卵周隙)受精精卵识别机理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6,41(19):1797-1800.
作者姓名:陈大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资助项目
摘    要:若干年来,世界范围内推行的3种显微注射的体外受精技术,称之为:(1)透明带开孔技术(Partial zona dissetion,PZD),(2)卵透明带下注射技术(Subzonal insemination,SUZI),(3)卵质内注射技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使用这3种技术的共同目的,旨在弥补试管婴儿常规体外受精方法失败的人或体外受精成功率低的人,而采用的显微操作技术,在国际临床应用上已见成效,目前SUZI和ICSI的成功率比PZD为高。至于机理研究,目前大多数侧重在生理效果的分析和成功率上,或者对精子顶体反应的重要性的探讨,但对其精卵识别机制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试图采用SUZI揭示精卵在透明带下(卵周隙中)的相互关系。

关 键 词:带下受精  精卵识别  体外受精  受精  显微注射
收稿时间:1995-08-23
修稿时间:1996-01-25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