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消减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研究
引用本文:刘燕华,康相武,吴绍洪,杨勤业,戴尔阜.消减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研究[J].科学通报,2006,51(Z2):129-139.
作者姓名:刘燕华  康相武  吴绍洪  杨勤业  戴尔阜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    要:从地学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宜的行河边界条件和最小的社会、经济损失为原则,通过对地质、地貌、水文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在GIS和数学模型等技术的支撑下,研究了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的消减问题,探讨在现今黄淮海平原是否存在一条可行的最优后备流路.研究认为,在水沙矛盾不能根除的现实条件下,最优后备流路的识别可选择边界条件较优和社会、经济损失较小的重叠区域.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地形、构造运动、地壳稳定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运用距离加权函数和最低成本路径函数计算得到最优后备流路.后备流路完全摆脱鲁西中隆起的影响,全线在海黄裂谷中行河,有利于河道的相对稳定;后备流路的比降增加36.2%、长度缩短15.4%、曲率减小12.2%,有利于行水行沙.总之,启用后备流路能较好地缓解现行黄河的洪灾风险.虽然存在部分人口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的重建以及现有流路被废弃地区用水短缺及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但与国家治黄的巨大累积投入相比较,其绝对数量仍然是可接受的.在被确定的后备流路区域内,由于水资源的充裕和相应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关 键 词:黄河下游  洪灾风险  削减  后备  流路
修稿时间:2005年12月16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