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
引用本文:周新郢,李小强,赵克良,DODSON John,孙楠,杨青.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J].科学通报,2011,56(4-5):318-326.
作者姓名:周新郢  李小强  赵克良  DODSON John  孙楠  杨青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 北京 10004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the Australi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sation, Sydney NSW1001, Australia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62)和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经费(LQ0701) 资助
摘    要:通过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2 处文化层剖面及5 处文化点的花粉、炭屑、种子的综合研究,重建了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研究显示, 陇东地区早期农业经历了由单一黍作农业向黍、粟混作, 并结合水稻、大豆等多样化农业发展过程. 旱作农作物黍在仰韶文化早, 中期占有绝对的优势, 而粟在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明显增加, 在齐家文化时期达到最大值. 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大豆开始栽培, 稻作农业在陇东地区出现不晚于4800 cal a BP, 并延续到约4000 cal a BP 的齐家文化. 新石器时代陇东黄土高原塬面以灌丛草原植被为主, 沟谷地带存在云杉-铁杉-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新石器时代农业活动减少自然植被盖度, 促使灌丛草原趋向于单一的蒿属草原. 农业活动减弱或消退后, 以沙棘、蔷薇科、麻黄、豆科、蒿属、藜科为主的灌丛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关 键 词:陇东地区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  环境效应  花粉  种子
收稿时间:2010-08-06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