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农业发展方式和先民食物结构变化
引用本文:付巧妹,靳松安,胡耀武,马钊,潘建才,王昌燧.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农业发展方式和先民食物结构变化[J].科学通报,2010,55(7):589-595.
作者姓名:付巧妹  靳松安  胡耀武  马钊  潘建才  王昌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编号:KJCX3-SYW-N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02003);;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编号:A-07015);;中国科学院与郑州大学合作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伙伴小组项目;;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项目资助
摘    要:尽管已有不少对稻粟混作分布的研究, 但稻粟农业在先民生活方式中的地位及其演变过程却一直缺乏相应的判别和认识. 为此, 对出土于河南淅川沟湾遗址的人骨进行了C, N稳定同位素分析, 在揭示先民食物结构的基础上, 探索先民的生活方式、稻粟农业的发展过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研究指出, 史前黄河中游考古文化区的传统生产经济模式——粟作农业在沟湾遗址先民生活方式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 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对先民食物贡献基本相当. 不同时期先民骨中δ13C值和δ15N值的对比清晰地反映, 仰韶文化一期, 先民较多从事农业与采集业; 仰韶文化二期, 粟作农业、家畜的饲养以及渔猎活动加强; 仰韶文化三期, 稻粟农业及家畜的饲养较为稳定; 到屈家岭文化时期, 稻粟混作进一步发展. 另外, 仰韶文化阶段的稻作农业在适宜气候的允许下因南北文化的交流而北传. 屈家岭文化阶段, 该地区稻作农业受到了气候变冷的影响.

关 键 词:稻粟混作  C  N稳定同位素  古代人类食物结构  
收稿时间:2009-05-0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