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朝鲜第六次核爆后InSAR地表形变测量与分析
引用本文:曾琪明,周子闵,朱猛,焦健.朝鲜第六次核爆后InSAR地表形变测量与分析[J].科学通报,2019,64(22):2351-2362.
作者姓名:曾琪明  周子闵  朱猛  焦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资助
摘    要:利用InSAR小基线集(SBAS)方法得到了朝鲜第六次核爆后其中心17 km×22 km范围内一些部位不同时刻(2017年9月10日~2018年6月1日每12 d间隔)的累积地表形变量.将这些测量点依空间相邻关系聚集成14个集合,按照集合内各点平均相干性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集合的累积形变量.观测结果显示:(1) SBAS-InSAR能有效观测第六次核试验的热辐射后效阶段形变过程,爆炸中心附近在爆炸后10余天仍存在地表抬升现象,随后开始下沉,不同地方下沉速率和下沉量不同;(2)在冬春季可观测到可能主要因围岩内裂隙水冰冻带来的地表下沉减缓甚至抬升的现象, 2018年5月24日因朝鲜对部分核设施进行爆破使地表形变出现抬升.研究结果表明:(1)第六次核试验的热辐射后效阶段主要表现为围岩受高温高压作用变酥变软,变质后的围岩在重力作用下被压实并开始下沉,沉降的时间过程可以用Weibull模型进行拟合分析;(2)考虑受核爆影响的变质岩层厚度等因素建模分析最大沉降量,得到了爆炸中心垂直向影响距离约为1800~2300 m,变质后的岩石形变系数约为7×10~(-5)~8×10~(-5),统计拟合优度为0.8,P值接近于0.

关 键 词:朝鲜第六次核试验  SBAS-InSAR  地表形变  Weibull模型  冻融形变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