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喜马拉雅造山带下地壳麻粒岩成因: 来自高温高压实验的证据
引用本文:杨晓松,金振民,E.Huenges,高山,B.Wunder,F.R.Schilling.喜马拉雅造山带下地壳麻粒岩成因: 来自高温高压实验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1,46(24):2025-2030.
作者姓名:杨晓松  金振民  E.Huenges  高山  B.Wunder  F.R.Schilling
作者单位:1. 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GeoForschungsZentrum,Potsdam,D-14473,
基金项目: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8040800),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072062),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德国波茨坦国家地球科学中心(GFZ),国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
摘    要:利用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脱水熔融实验研究,模拟喜马拉雅造山带麻粒岩下地壳的形成过程.实验温度和压力条件分别为770~980℃及1.0~1.4GPa.黑云母的Ti和F含量较高导致其脱水温度高达约900℃(1.0~1.4GPa).实验产物由过铝花岗质熔体和具有麻粒岩矿物组合的残留相(P1+Qz+Grt+Opx+Bio+I1m/Rut±Kfs±Cpx)组成.残留相矿物组合与出露于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麻粒岩的矿物组合相似,并且二者的特征矿物(石榴石和辉石)的成分一致;残留相的化学成分可以与中性麻粒岩地体的成分对比.实验残留相的波速特征也与青藏高原和造山带下地壳上部的速度吻合.获得如下认识:(1)青藏高原下地壳上部可能是由含石榴石中性麻粒岩组成;(2)喜马拉雅下地壳麻粒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有着成因上的联系;(3)黑云斜长片麻岩的脱水熔融可能是青藏高原下地壳麻粒岩形成、地壳物质重组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同时实验也为探讨青藏高原下地壳麻粒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形成时温度和压力环境提供了约束条件.

关 键 词:喜马拉雅造山带  麻粒岩  片麻岩  部分熔融  高温高压实验  脱水熔融  残留相  矿物组成
收稿时间:2001-08-03
修稿时间:2001年8月3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