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引用本文:黄耀,孙文娟.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J].科学通报,2006,51(7):750-763.
作者姓名:黄耀  孙文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基金项目:致谢 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教授对本文的修改提出了极其宝贵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稳博士和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或为本文绘制了附图.作者深表感谢.本研究受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批准号:KZCX1-SW01-13)资助.
摘    要:调研并分析了中国大陆1993年以来关于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文献200余篇. 为了客观评价中国大陆农田有机碳的变化, 从中选出132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 这些文献涵盖了不同地区60000余个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 近20年来占中国大陆农田面积53%~59%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长趋势, 30%~31%呈下降趋势, 4%~6%基本持平. 进一步分析结果指出, 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贮量总体增加了311.3~401.4 Tg. 其中, 华东和华北地区增加明显, 但东北地区呈下降趋势. 有机碳含量增加明显的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潮土, 黑土下降显著. 有机碳含量增加主要归因于秸秆还田与有机肥施用、化肥投入增加与合理的养分配比以及少(免)耕技术的推广; 黑土区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和投入不足.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田土壤碳固定, 最大限度地遏制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下降的趋势, 未来应通过配套技术的研究、农户培训和政府补贴等措施, 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加大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力度. 与此同时, 为了应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减排压力, 未来需加强4个方面的研究: (1)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及目前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 (2)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机理, (3)增加土壤碳固定及减少碳损失的有效途径, (4)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及未来演变趋势.

关 键 词:中国  农田  表土  有机碳  变化
收稿时间:2005-09-27
修稿时间:2005-09-272005-11-24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