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再论古虫动物门
引用本文:舒德干.再论古虫动物门[J].科学通报,2005,50(19):2114-2126.
作者姓名:舒德干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及大陆动力实验室,西安,71006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作者对韩健,S.Conway Morris,张兴亮,陈苓,李勇,朱敏,K.Yasui,Ph.Janvier,张志飞,刘建妮,郭峻峰,姚洋等在不同合作研究阶段所做出的贡献;郭宏祥,姬严兵,程美蓉,翟娟萍等人在野外作业与室内工作上的帮助,以及评议专家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033201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G2000077700)以及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PCSIRT)资助.
摘    要:多细胞动物起源、三胚层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是动物界漫长演化历程中4次最重大的里程碑创新事件, 也是动物演化史学上4个最令人困惑的起源难题. 前2次生命大转折的历史信息深埋于前寒武纪的隐密记录之中, 至今学术界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 近20年来对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的深入探索, 揭示出了大量寒武纪大爆发主幕的关键信息, 使得对后2次重大生命创新事件的认知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昆明鱼、海口鱼等“天下第一鱼”被证明不仅是最古老而且也属于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代表着由无头类向有头类演进的关键过渡类群; 现代动物谱系演化学家认为:“舒及其合作者的古生物学工作正在不断地修正人们关于脊索动物早期演化的观念”. 而且, 古虫动物门的发现和论证更使人们看到了探寻后口动物谱系起源的希望: 这一初具鳃裂构造的绝灭类群很可能就是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所期待的后口动物谱系的一个根底类群. 文中报道了北大动物等微体古虫类的发现; 由大型个体向微型个体演化, 代表着古虫类动物发展早期的一次特殊的生态适应过程. 古虫类动物的前体(咽腔)构造彼此相近, 而依据其后体解剖构造的明显差异, 提出了古虫动物门新的分类体系, 并建立了一个新纲异形虫纲. 随着早期后口动物谱系的“根底类群”古虫动物门和“顶端类群”脊椎动物以及介于其间的古囊类、云南虫类、头索类、尾索类的不断发现, 其完整的谱系演化图正开始成型.

关 键 词:古虫动物门  北大动物  后口动物谱系的根及早期演化  早寒武世  澄江动物群
收稿时间:2005-08-17
修稿时间:2005-08-172005-09-2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