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武夷山鸟类种类的历史变迁初探
引用本文:毛夷仙,程英,郭洪兴,袁荣斌,程松林.武夷山鸟类种类的历史变迁初探[J].江西科学,2016(4):409-418,424.
作者姓名:毛夷仙  程英  郭洪兴  袁荣斌  程松林
作者单位: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金项目:2012年环保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
摘    要:武夷山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但已成为中国东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中心的生态"孤岛",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面临许多挑战。通过调查和历史文献搜集、甄选,将2004年5月至2014年11月武夷山的鸟类调查结果,与郑作新等人于1938-1943年和1963年的文献数据进行比较,这2次间隔超过52年的调查数据,均没有引用前人的记录数据,能较真实地反映相应时期武夷山鸟类资源状况。整理分析结果显示:1938-2014年武夷山共记录到鸟类18目60科179属335种,有14目44科143种(占物种数的42.69%)发生了记录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物种数增加,其中:主要依赖森林生境的雀形目(Passeriformes)等6个目物种增加95种,主要依赖湿地生境的??目(Podicipediformes)等6个目物种减少45种,鸡形目(Galliformes)有3种低地型物种没有发现,主要原因有: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低海拔区域森林干扰迫使一些鸟类向高海拔区迁移,主要调查区域的海拔高度、主要生境的差异;鸽形目(Columbiformes)表现出物种替代现象,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咬鹃目(Trogoniformes)、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戴胜目(Upupiformes)的物种没有任何变化。1788-1948年,武夷山发现了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等34个鸟类新种(亚种),其中32种今天在武夷山仍有分布,但红尾噪鹛(Garrulax milnei milnei.David,1874)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Martens,1906)自1930年代以来没有确切记录,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 键 词:鸟类资源  历史变迁  武夷山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