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微流控芯片构建一种新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
引用本文:戴小珍,蔡绍皙,叶群芳,蒋稼欢,晏小清,熊新,江奇峰,WANG Albert Chih-Lueh,谭毅.基于微流控芯片构建一种新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J].科学通报,2011,56(27):2319-2327.
作者姓名:戴小珍  蔡绍皙  叶群芳  蒋稼欢  晏小清  熊新  江奇峰  WANG Albert Chih-Lueh  谭毅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研究中心;Muscle and Motility Group;Boston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64 Grove Street;Watertown;MA 02472;温州医学院糖尿病并发症中美合作实验室;Pediatric Diabetes Research at KCHRI of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2224,81000067,30870607);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8BB519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DJXS10231115);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访问学者基金资助
摘    要:血管生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血管生成的机理仍不清楚.因此, 为探明血管生成机理及开发"血管生成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体外构建一个合适的血管生成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微流控系统构建了一种新型体外血管生成模型, 该系统不仅能为内皮细胞生长提供一种近似于在体的微环境, 并能实时监测内皮细胞对其微环境所发生变化的响应. 为评价该系统用于血管生成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考察了促血管生长因子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诱导作用下, 内皮细胞在三维基质材料中的增殖能力大大提高(提高了 59.12%);在促血管生长因子浓度梯度的诱导作用下, 内皮细胞定向从低浓度往高浓度侵入基质胶且形成管腔样结构. 以上结果表明, 该系统不仅能为血管生成机理的阐明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还能为促血管生成药物或者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筛选提供一个合适的筛选平台.

关 键 词:血管生成  微流控系统  微环境  促血管生长因子
收稿时间:2011-02-2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