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节节麦DNA指纹关系所揭示的古代中国与西方农业技术交流
引用本文:魏会廷,李俊,彭正松,卢宝荣,赵志军,杨武云.节节麦DNA指纹关系所揭示的古代中国与西方农业技术交流[J].自然科学进展,2008,18(9):987-993.
作者姓名:魏会廷  李俊  彭正松  卢宝荣  赵志军  杨武云
作者单位: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610066
2.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上海,20043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107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
摘    要:利用微卫星分子指纹方法分析了来自伊朗和新疆的野生类型节节麦以及中国黄河流域(陕西、河南)杂革类型节节麦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伊朗节节麦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次为黄河流域的杂草类型节节麦和新疆的节节麦;遗传相似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中国黄河流域的杂草类型节节麦与来自伊朗不同地区的野生型节节麦之间有密切亲缘关系.因此,我国的杂草类型节节麦可能根源于节节麦的多样性中心伊朗,而后作为伴生杂草随着栽培普通小麦的东传而进入中国古代的腹地中原地区.这一结论从DNA分子水平上为普通小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个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证据,也揭示了丝绸之路对东西方农业及其技术交流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丝绸之路  节节麦  普通小麦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农作物传播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科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