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66篇
丛书文集   25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4篇
综合类   1080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5年   1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夔州地区偏离京城,远离战祸,地理环境特殊,形势险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高江急峡,人口稀少,农业开发水平较低,森林密布,水草丰茂,植物种类繁茂多样。各类植物高矮相依,其参差错落的互生,绚丽多彩的分布,使唐代夔州地区呈现出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植被风貌。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华西雨屏区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氮库及其有效性的影响,选取华西雨屏区7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橘树(Glycosmis cochinchinensi5)迹地、橘树林地、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林地、玉米(Zeamays)地、香樟(Cinnamonum camphora)林地、柚子(Citrus mnxima)林地和桃树(Pmnnus persica)林地,于2010年7月分别采集土壤根层与根下层原状土样,分析其氮库及有效性。结果表明,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均表现出较大的氮库特征,但不同人工植被类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相对于其他植被类型,玉米地根层和根下层土壤氮库均相对较小,而橘树、柚子和桃树林地根层土壤氮库相对较大,巨桉、香樟和桃树林地根下层土壤氮库相对较大。然而,玉米地具有较高的根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但巨桉林地具有较低的根下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这些结果为区域氮素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别—桐柏山区植被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波  高增义 《河南科学》1990,8(1):62-68
本文提出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的依据、原则和分类系统的单位及命名方法。根据野外考察资料分析,初步拟定了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方案,将其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植被、草丛植被、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7个植被型,在植被型下再分17个群系组和1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五指山的森林植被Ⅰ.五指山的森林植被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部分仅对五指山森林植被类型进行科学的划分和描述。五指山森林植被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海拔700~1000m)、热带山地雨林(海拔1000~1400m)、热带亚高山矮林(海拔1400~1700m)、热带山顶灌丛(海拔1700~1867m)等4个原生植被类型,共10个群系。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戈壁针茅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近地面反射光谱特征与产草量的相关关系、初步分析了同一群落类型不同月份近地面估产模型的动态.确认荒漠草原植被指数与产草量的相关性受群落类型、植被指数类型及测定月份的影响.比值植被指数(RVI)与标准差植被指数(NDVI)是比较稳定的估产指数,在产量较低的月份,植被指数与产草量之间趋于曲线相关,而在产草量较高的月份,二者之间趋于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6.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从北向南大致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通过对华东地区自然地理成因、气候和土壤状况的介绍,从不同生境角度分析了华东地区原生植被类型、次生植被类型和人工栽培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新世中期由于全球处于冰后期的气候温暖期,所以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着含有亚热带植物种属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该平原中南部则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到全新世晚期,即我国自西周以来的近三千年时期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得较前干冷,整个华北平原均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随着人为活动的不断增强,人工栽培植被分布范围几经扩缩后,终于成为这一平原植被的主体,自然植被则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台风后凋落物组成和量的特征,在"达维"台风后的1 a中,测定了海南岛中部丘陵地区次生植被草丛、灌丛、次生林及人工马占相思林的凋落物.结果显示:1)各植被年凋落物量与同类型植被正常年凋落物量相比,明显偏低;2)在台风后的第3个月起次生植被月凋落物量有逐渐回升趋势,人工马占相思林月凋落物量无明显回升趋势;3)各植被类型凋落物叶的比例,均低于同类型植被正常年份凋落物中叶的比例;4)4种植被凋落物凋落节律未因台风而发生明显变化,次生植被为"双峰"特征,人工马占相思林无明显的落叶季节.  相似文献   
9.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建群植物种类,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植被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本文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  相似文献   
10.
A critical aspect of applications with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 is network lifetime.Power-constrained WSNs are usable as long as they can communicate sense data to a processing node.Poor communication links and hazardous environments make the WSNs unreliable.Existing schemes assume that the state of a sensor covering targets is binary:success (covers the targets) or failure (cannot cover the targets).However,in real WSNs,a sensor covers targets with a certain probability.To improve WSNs’ reliability,we should consider that a sensor covers targets with users’ satisfied probability.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a failure probability into the target coverage problem to improve and control the system reliability.Furthermore,we model the solution as the α-Reliable Maximum Sensor Covers (α-RMSC) problem and design a heuristic greedy algorithm that efficiently computes the maximal number of α-Reliable sensor covers.To efficiently extend the WSNs lifetime with users’ pre-defined failure probability requirements,only the sensors from the current active sensor cover are responsible for monitoring all targets,while all other sensors are in a low-energy sleep mode.Simulation results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algorithm,in which users can precisely control the system reliability without sacrificing much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