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9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油田B区块开展"二三结合"实验区,"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渗流特征对区块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其渗流特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建立代表意义的油藏数值模型,研究区块"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原射孔层和补孔层的渗流特征,分析了"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不同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采出程度、井底压力、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先通过水驱开发挖潜原射孔层剩余油,提高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采出程度,再通过聚合物驱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水驱与聚驱的综合作用,最终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甲酸和乙酸于水中和不同有机介质中的分配系数,重点研究了含21、24和27碳原子的三烷基叔胺对甲酸和乙酸的成盐萃取作用。同时,在不同稀释剂及其用量、温度以及甲酸和乙酸浓度的条件下,确定了小分子羧酸的分配系数及其变化规律,最后,根据有机羧酸叔胺盐的热分解行为获得了纯度达90%的甲酸和乙酸,从而为重有机工业的酸回收提供了工艺技术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档次的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以硅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的Cs2.5H0.5PW12O40催化剂,将该催化剂用于乙酸与1-丁烯的酯化反应和叔戊烯与甲醇的醚化反应,考察了其活性组分负载量、载体硅胶性质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n(1-丁烯)/n(乙酸)、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中乙酸转化率的影响. 与其他类型催化剂的醚化活性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的醚化稳定性实验. 结果表明,以低钠硅胶为载体,在活性组分负载量为40%,焙烧温度为300~400 ℃时制备的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随着负载量增大,催化剂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减小,而催化活性先增加后减小. 在反应温度120 ℃、压力1.5 Mpa、n(1-丁烯)/n(乙酸)比3.0、催化剂用量4%、反应时间7 h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乙酸的转化率为87.36%. 在反应温度80 ℃、压力1.0 Mpa、n(甲醇)/n(叔戊烯)比1.1、LHSV为1 h-1的条件下进行醚化反应,叔戊烯的转化率为68.57%. 制备的新型Cs2.5H0.5PW12O40/SiO2催化剂对于乙酸与1-丁烯的直接酯化反应和叔戊烯与甲醇的醚化反应具有良好的活性与选择性,催化剂寿命长. 因此,Cs2.5H0.5PW12O40/SiO2是一种理想的乙酸与烯烃直接酯化和叔戊烯与甲醇醚化反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体系引发烯类聚合反应的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BPO)分别与含叔胺基结构的药物(如利福中,奋乃静,水杨酸毒扁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组成的引发体系,在40℃的温度下引发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并与纯BPO、BPO-DMT体系引发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比较.实验表明:(1)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相似,其引发活性比BPO-DMT体系的低.(2)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能在40℃温度下引发HEMA聚合成型,聚合过程放热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6.
细长体绕流tertiary涡的形成与非对称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现代飞行器非对称流动中主涡的形成机理,利用染色线显示和荧光诱导激光片光技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m水洞对细长体绕流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亚临界Re和大迎角零侧滑绕流时,细长体流场呈现复杂的非对称多涡流动现象。随着主涡的生成和发展,在模型背风侧再分离区诱导出一些次生结构,tertiary涡就是其中一种。沿着轴向,主涡发展成熟并依次脱落形成脱体涡,从主涡脱落点也依次产生新生主涡。其中,第1个新生涡由tertiary涡发展而来,而第2个和第3个新生涡则主要由分离剪切层卷绕生成。该文提出了tertiary涡演化为新生主涡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olecular sequences,allelic polymorphism and the tertiary structure of grass carp (Ctenophayngodon idellus) MHC class I,and to further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isease resistances,grass carp MHC class I gene (Ctid-MHC I) was cloned from a cDNA library and the allelic polymorphism in the population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variations exist in the peptide-binding domain (PBD) and high polymorphism was identified in the Ctid-MHC I allelic genes from 12 individuals.Based on the genetic distance,Ctid-MHC class I can be classified into 6 types (from Ctid-MHC I-UA to Ctid-MHC I-UF) which were subdivided into 9 lineages (from A to I).Comparison of the Ctid-MHC I among animals and humans showed that the key amino acids of the peptide binding sites are conserved.Analysis of the tertiary structure of the PBD between Grass carp and human crystallographic data of HLA-A2,the variation with insertion or deletion was found in eight regions (A~H).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MHC class I indicates the evolution of MHC class I among grass carp,fish,amphibian,birds,higher vertebrates and humans.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海黍子不同分枝的形态特征,并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三生分枝的生长和生殖托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形态观察法和离体培养技术,分别研究三生分枝在次生分枝上的分布、其数量与次生分枝长度的关系、其长度与生殖托数量的关系,并对离体培养前后三生分枝特定生长率及生殖托数量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三生分枝数量与次生分枝长度呈正相关;生殖托数量同三生分枝的长度呈正相关。离体培养实验期内,生殖托数量增长一般不超过2个;三生分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定生长率多数集中在0%~2%。【结论】海黍子不同分枝尤其是三生分枝的生长和发育有助于海黍子有性繁殖过程,可以保障海黍子群体的不断繁衍。  相似文献   
9.
目前农村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农村第三产业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化体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是胜利油田的主要产油气层段之一,也是今后进一步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主力目的层位。本文从上第三系储层的类型及其展布规律、岩性、储集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天然气储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天然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天然气对储层储集物性的要求比石油更具广泛性;天然气藏的形成除必须具备一定的储层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受控于生成运移条件、盖层条件及一定构造背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